
股骨颈骨折

一、定义
股骨颈骨折是指发生在股骨头下至股骨颈基底部之间的骨折,是常见的髋部骨折类型,好发于老年人,与骨质疏松导致骨强度降低及轻微外伤(如跌倒、扭转)密切相关。
二、病因
1.年龄因素:老年人因骨质疏松,骨密度下降、骨强度降低,轻微外力即可引发骨折;儿童股骨颈骨折多因高能量创伤(如车祸、高处坠落)导致,但相对少见。
2.性别差异:女性由于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质疏松发生率高于男性,故女性股骨颈骨折发生率相对更高。
3.生活方式:长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等可增加骨质疏松风险,进而提高股骨颈骨折发生几率;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也可能影响骨代谢,增加骨折风险。
三、临床表现
1.症状:髋部疼痛、肿胀,活动时疼痛加剧,患肢常出现短缩、外旋畸形,无法站立或行走。
2.体征:查体可见腹股沟中点压痛、轴向叩击痛阳性,患肢外旋角度通常在45°~60°之间。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X线:为首选检查,可发现股骨颈骨折线、骨折移位及成角情况。
-CT及MRI:对于X线检查阴性但高度怀疑骨折的患者,CT可更清晰显示骨折线;MRI有助于早期发现隐匿性骨折及评估股骨头血运情况。
五、治疗方式
1.保守治疗:适用于无明显移位、身体状况差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多采用下肢牵引制动,需长期卧床,易引发肺炎、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2.手术治疗:包括内固定术(如空心钉内固定)、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等。内固定术适用于年轻、骨折移位不明显的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多用于老年、骨折移位明显或合并股骨头坏死的患者,可尽早恢复患者活动能力。
六、康复与护理
1.康复训练:术后早期进行患肢肌肉收缩、足踝屈伸等非负重训练,待骨折愈合后逐步增加负重行走训练,同时配合关节活动度训练,促进功能恢复。
2.并发症预防:
-深静脉血栓:鼓励患者早期进行下肢活动、使用抗凝药物预防。
-肺炎:指导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定期翻身拍背。
-压疮:定时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3.特殊人群护理:
-老年人:需重视骨质疏松管理,补充钙剂、维生素D,适当进行负重运动(如快走、慢跑),预防再次跌倒。
-儿童:股骨颈骨折可能影响股骨头血运,需密切观察患肢血运及生长发育情况,定期随访。
七、预后影响因素
1.骨折类型:头下型骨折血运破坏严重,坏死发生率高于经颈型、基底型骨折。
2.治疗时机:早期规范治疗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预后。
3.患者年龄及全身状况:老年人全身状况差、恢复能力弱,预后相对年轻患者较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