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便是怎么回事?

一、黑便的定义
黑便指的是粪便颜色呈现黑色或棕黑色,通常是由于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过肠道时,血红蛋白中的铁与肠道内的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从而使粪便变黑。
二、黑便的常见原因
1.上消化道疾病
消化性溃疡: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是导致黑便的常见原因之一。溃疡侵蚀周围血管,引起出血,出血量达到一定程度可出现黑便。据统计,约5%10%的消化性溃疡患者会发生出血并发症。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多由肝硬化导致门静脉高压引起。曲张的静脉破裂出血量大且急,常表现为黑便伴呕血。在肝硬化患者中,约30%40%可能会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其中1/3会发生破裂出血。
急性胃黏膜病变:大量饮酒、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严重创伤、烧伤等应激状态下,胃黏膜会发生糜烂、出血,进而出现黑便。
胃癌:肿瘤组织缺血坏死,侵犯血管导致出血,引起黑便。早期胃癌出血量较少时,黑便可能间断出现;进展期胃癌出血量较大,黑便较为持续。
2.下消化道疾病
小肠疾病:如小肠肿瘤、肠结核、克罗恩病等,病变累及肠黏膜血管时可导致出血,当出血量较少且在肠道停留时间较长时,也可表现为黑便。
右半结肠疾病:如结肠癌、结肠息肉等,因右半结肠内粪便呈半流体状,血液与粪便混合相对均匀,出血后也可能出现黑便。
3.全身性疾病
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等,由于凝血功能障碍,容易出现消化道出血,从而导致黑便。
急性传染病:如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可引起全身小血管损害,导致消化道黏膜出血,出现黑便。
三、黑便的相关检查
1.粪便检查
粪便潜血试验:检测粪便中是否存在肉眼不可见的少量血液,是筛查消化道出血的常用方法。若潜血试验阳性,提示可能有消化道出血。
粪便常规检查:观察粪便的性状、有无寄生虫卵等,有助于排查肠道感染、寄生虫病等引起的黑便。
2.胃镜检查
可直接观察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球部的病变情况,明确是否存在溃疡、肿瘤、炎症等出血原因。对于不明原因的黑便,胃镜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手段,诊断准确率较高。
3.结肠镜检查
用于观察结肠和直肠的病变,对诊断结肠肿瘤、息肉、炎症性肠病等下消化道疾病导致的黑便有重要意义。
4.小肠镜检查
适用于怀疑小肠病变引起黑便的情况,可直观地观察小肠黏膜,发现小肠肿瘤、血管畸形等病变。
5.影像学检查
腹部CT:有助于发现腹部实质性脏器病变、肠道肿瘤等,对判断黑便原因有辅助作用。
消化道钡餐:可观察食管、胃、小肠的形态和功能,但对于微小病变的诊断价值不如内镜检查。
四、黑便的治疗
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呕血时血液吸入引起窒息。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
禁食:对于大量出血者应暂时禁食,待出血停止后逐渐恢复饮食。
2.药物治疗
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泮托拉唑等,可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内pH值,促进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凝块形成,有利于止血。
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如奥曲肽,可减少内脏血流量,降低门静脉压力,从而减少消化道出血。
3.手术治疗
对于经药物治疗无效的消化道大出血,如消化性溃疡出血、肿瘤出血等,可考虑手术治疗,切除病变组织,进行止血。
对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采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等手术方式。
五、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出现黑便,家长应格外重视,及时就医。因为儿童表述能力有限,可能无法准确描述身体不适。且儿童消化道相对脆弱,疾病进展可能较快。在检查和治疗过程中,要安抚好孩子的情绪,避免因恐惧等不良情绪影响检查和治疗效果。
2.老年人
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黑便可能导致贫血,加重心脏负担,诱发心血管事件。因此,老年人出现黑便应尽快就医,在治疗黑便的同时,密切关注基础疾病的病情变化。在用药方面,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相对较差,药物代谢可能受到影响。
3.孕妇
孕妇出现黑便,需谨慎对待。一方面,要考虑是否因孕期生理变化导致,如孕期激素水平改变可能影响胃肠道功能;另一方面,要警惕是否存在病理性因素。在进行检查和治疗时,要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方法和药物。孕期用药需严格遵循医嘱,避免自行用药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4.生活方式相关
长期大量饮酒、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作息不规律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增加消化道疾病的发生风险,进而导致黑便。因此,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戒酒,避免食用过多辛辣、油腻食物,规律作息,适当运动,有助于维持胃肠道健康,预防黑便的发生。对于有消化道疾病病史的人群,更应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定期复查,预防疾病复发导致黑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