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肌电图主要检查什么病、什么情况下要做肌电图?

一、肌电图主要检查的疾病
(一)神经肌肉接头疾病
1.重症肌无力:肌电图可发现重复电刺激后动作电位波幅递减,低频(2-3Hz)重复神经电刺激可见动作电位波幅递减10%以上,高频(10Hz以上)递减更为明显,这是由于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障碍导致。在不同年龄、性别患者中均可出现,女性相对多见,有相关研究表明其发病与自身免疫机制异常有关,患者可能因疾病导致肌肉无力等症状影响生活方式,如活动耐力下降等。
2.Lambert-Eaton肌无力综合征:肌电图表现为高频重复电刺激后动作电位波幅递增,通常递增100%以上,这与自身抗体影响神经末梢乙酰胆碱释放有关,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男性稍多见,患者可能因疾病出现肢体无力等表现,影响日常活动。
(二)周围神经病变
1.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常见于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年龄多在中年以上,女性和男性发病无明显绝对差异,但糖尿病病程较长者更易出现。肌电图可发现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均可能降低,运动单位电位时程可能增宽等改变,这是因为长期高血糖损伤周围神经所致,患者生活方式多与糖尿病相关,如饮食、运动等控制情况会影响神经病变进展。
2.吉兰-巴雷综合征:各年龄均可发病,男性略多于女性,发病前多有感染前驱症状。肌电图早期可表现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远端潜伏期延长,F波潜伏期延长或消失等,随着病情发展,可见失神经电位等改变,是由于免疫介导的周围神经炎症性脱髓鞘病变导致。
(三)肌肉疾病
1.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如杜氏肌营养不良症多见于男性儿童,女性为携带者。肌电图表现为肌源性损害,可见短时限低波幅运动单位电位,多相波增多,重收缩时出现干扰相或病理干扰相。这是由于基因缺陷导致肌肉结构和功能异常,患儿因肌肉无力等逐渐出现运动发育落后等情况。
2.多发性肌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女性多见。肌电图显示肌源性损害,肌肉静息时可见自发电位,如纤颤电位、正锐波等,轻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时限缩短、波幅降低等,是由自身免疫反应介导的肌肉炎症性疾病,患者可能因肌肉无力影响日常活动,不同年龄患者的生活方式受疾病影响程度不同。
二、需要做肌电图的情况
(一)出现神经肌肉相关症状时
1.肢体无力:如果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肢体无力,持续时间较长或进行性加重,怀疑是神经或肌肉病变引起时需要做肌电图。例如,一侧肢体逐渐出现无力,影响行走、持物等功能,可能是脑梗死累及运动传导通路,但也可能是周围神经病变或肌肉疾病导致,通过肌电图可以鉴别是神经源性还是肌源性病变。不同年龄患者,如儿童出现肢体无力,要考虑先天性肌病、脊髓病变等可能,需借助肌电图明确;老年人出现肢体无力则要考虑脑血管病、周围神经病变、肌肉疾病等多种情况,肌电图有助于排查病因。
2.肌肉萎缩:当发现肌肉萎缩时,需要通过肌电图判断是神经源性萎缩还是肌源性萎缩。神经源性萎缩是由于神经病变导致所支配肌肉失去神经营养作用而萎缩,肌电图可见神经传导速度异常、失神经电位等;肌源性萎缩是肌肉本身病变引起的萎缩,肌电图表现为肌源性损害。不同性别患者发生肌肉萎缩的常见病因可能不同,如男性可能更易患某些遗传性肌肉疾病,女性可能因自身免疫性肌肉疾病导致肌肉萎缩等。
3.感觉异常:出现肢体麻木、疼痛等感觉异常,怀疑与神经病变相关时需要做肌电图。例如,患者有手足麻木,呈对称性手套-袜套样分布,可能是周围神经病变,肌电图可检测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等,帮助明确神经受损情况。不同年龄患者的感觉异常原因可能有差异,儿童出现感觉异常可能与先天性神经发育异常等有关,老年人则可能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颈椎病等有关。
(二)辅助诊断某些疾病时
1.协助诊断神经系统疾病:对于疑似脊髓病变、脑干病变等累及神经传导的疾病,肌电图可以通过检测肌肉的电活动来判断前角细胞、神经根、周围神经等是否受损。如怀疑脊髓型颈椎病,通过肌电图检查可以了解上肢肌肉是否存在神经源性损害,辅助诊断疾病。不同年龄患者的脊髓型颈椎病发病率不同,老年人相对多见,肌电图在其诊断中具有重要辅助价值。
2.评估神经损伤程度及预后:当有明确的神经损伤史,如外伤导致神经损伤时,肌电图可以在早期判断神经损伤是完全性还是部分性,通过观察肌肉电活动情况判断神经再生情况,为预后评估和治疗方案制定提供依据。不同年龄患者的神经损伤修复能力不同,儿童神经再生能力相对较强,但也需根据具体损伤情况和肌电图表现来综合判断。
3.鉴别神经源性和肌源性疾病:如前面所述,通过肌电图检测运动单位电位等特征,能够明确是神经源性疾病还是肌源性疾病,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在不同性别、年龄患者中,这种鉴别对于准确诊断疾病并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至关重要,例如对于女性患者的自身免疫性肌病和男性患者的遗传性肌肉疾病,通过肌电图鉴别后可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