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牙包住下牙正常吗

上牙包住下牙是否正常
上牙包住下牙是否正常需分情况讨论:
一、生理性情况
1.乳牙期
-部分儿童在乳牙期会出现上牙轻度包住下牙的情况,这可能是一种暂时性的生理现象。因为乳牙的形态、大小以及颌骨的生长发育还未完全成熟,一般随着生长发育有自行调整的可能。例如,儿童在2-4岁时,上颌骨和下颌骨都在不断生长,上颌骨相对下颌骨可能有一定的先行生长,导致上牙轻度覆盖下牙,但通常覆盖程度较轻,不影响基本的咀嚼等功能。
2.替牙期
-替牙期时,由于恒牙和乳牙的替换,牙齿的位置可能会有一定的调整过程。在这个阶段,上牙轻度包住下牙且程度较轻,没有影响到口腔的正常功能,如咀嚼、发音等,可能是正常的。因为随着恒牙的完全萌出以及颌骨的进一步发育,牙齿的位置可能会逐渐调整至相对正常的关系。例如,部分儿童在替牙早期,上颌侧切牙初萌时,可能会出现轻度的上牙覆盖下牙,但如果覆盖程度不超过3mm等轻度范围,且不影响口腔功能,多属于正常的替牙期过渡现象。
二、病理性情况
1.安氏Ⅱ类错颌
-病因
-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如果家族中有安氏Ⅱ类错颌的遗传倾向,后代发生上牙包住下牙(上颌前突或下颌后缩等导致的上牙过度覆盖下牙)的概率会增加。此外,口腔不良习惯也可能是诱因,如长期的吮指、口呼吸等。口呼吸会使空气从口腔进入,导致上颌骨发育受到影响,向前突出,从而引起上牙包住下牙;吮指时,手指的压力会影响牙齿和颌骨的正常发育,导致上颌前突等情况。
-表现
-上牙明显包住下牙,覆盖程度较大,可能超过3mm以上,同时可能伴有面部外观的改变,如下颌后缩,侧面观面部呈凹面型等。这种情况会影响口腔的正常功能,如咀嚼效率降低,因为上牙过度覆盖下牙,导致上下牙的接触面积减小;还可能影响发音,尤其是一些需要上下牙配合发音的音素;长期还可能导致牙周组织的损伤,因为上牙过度覆盖下牙会使下前牙受到过大的压力,容易出现牙龈退缩、牙槽骨吸收等牙周问题。
2.骨骼发育异常
-先天性骨骼发育畸形
-如先天性上颌骨发育过度或下颌骨发育不足等情况,会直接导致上牙包住下牙的错颌畸形。这种情况一般在儿童早期就能发现面部骨骼的异常形态,且随着生长发育,错颌畸形会逐渐加重。例如,先天性上颌骨发育过度的儿童,上颌骨向前突出明显,上牙明显覆盖下牙,影响面部美观和口腔功能。
-后天性骨骼病变
-一些疾病如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等,可能会影响颌骨的正常生长发育,导致颌骨形态异常,进而引起上牙包住下牙的情况。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需要进行详细的检查和针对性的治疗。
对于上牙包住下牙的情况,需要根据具体的年龄、骨骼发育情况、是否存在口腔不良习惯等因素综合判断。如果家长发现儿童存在上牙包住下牙的情况,建议及时带儿童到口腔科就诊,由专业的医生进行详细的检查,包括口腔检查、X线检查等,以明确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对于儿童来说,早期干预对于改善错颌畸形、促进颌面部正常发育非常重要。例如,对于存在口腔不良习惯的儿童,需要帮助其纠正不良习惯;对于明确的安氏Ⅱ类错颌等病理性情况,可能需要在合适的时机进行正畸治疗等干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