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洞口处长了个包一按就疼
一、可能的原因及相关解释
(一)外耳道疖肿
1.成因:外耳道皮肤的毛囊或皮脂腺被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引发急性化脓性炎症。多因挖耳损伤外耳道皮肤,或游泳、洗澡后外耳道积水,使局部表皮软化,细菌易侵入感染。
2.表现:耳朵洞口处长包,红肿热痛明显,按压痛加剧,初期包块较硬,成熟后可有黄色脓点。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生,儿童若频繁挖耳且卫生习惯不佳易患,成人长期戴耳机、游泳后未及时处理耳道积水等也易诱发。
(二)皮脂腺囊肿继发感染
1.成因:耳朵洞口处的皮脂腺导管阻塞,皮脂逐渐淤积形成囊肿,若继发细菌感染则出现红肿疼痛。皮脂腺分布较多,局部皮肤清洁不到位等易致导管阻塞。
2.表现:包块边界清楚,与皮肤粘连,感染时包块周围红肿,按压疼痛,可有局部皮温升高。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生,生活中不注意耳部清洁的人群更易出现皮脂腺囊肿,进而继发感染。
(三)急性中耳炎累及耳周
1.成因:急性中耳炎时,炎症可蔓延至耳周组织,引起耳周淋巴结炎或软组织炎症,导致耳朵洞口处长包且按压痛。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患急性中耳炎后更易出现炎症扩散至耳周情况,成人有上呼吸道感染等情况时也可能引发。
2.表现:除耳周包块按压痛外,常伴有中耳炎相关症状,如耳痛、听力下降、耳鸣等,儿童可能还会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
二、就医建议及相关注意事项
(一)就医时机
1.若包块持续增大、疼痛加剧、伴有发热、听力明显下降等情况,应立即就医。因为持续加重的感染可能扩散,影响听力甚至导致更严重并发症。
2.儿童出现这种情况更要重视,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且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及时就诊以明确病因并得到恰当治疗。
(二)就医检查
1.医生一般会进行耳部体格检查,观察包块的位置、大小、红肿程度等,还可能进行血常规检查,了解白细胞等炎症指标情况,判断是否有感染及感染程度。
2.对于成人,医生会询问挖耳史、耳部外伤史、上呼吸道感染史等;对于儿童,会询问近期耳部不适、发热等情况以及日常耳部卫生习惯等。
(三)注意事项
1.避免自行挤压包块,挤压可能导致感染扩散,加重病情,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应注意。
2.保持耳部清洁,成人洗头、洗澡时注意避免水进入耳道,儿童则要在家长帮助下注意耳部清洁,减少感染机会。
3.对于儿童,家长要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体温等情况,若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更要及时处理,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尽量避免自行给儿童使用未经医生指导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