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痛腹痛这是怎么回事

一、常见原因
(一)饮食因素
1.过食辛辣油腻:长期大量摄入辛辣、油腻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等,会刺激胃黏膜和肠道黏膜,导致胃痛腹痛。例如,研究表明,经常食用高油高脂食物的人群,胃肠道疾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饮食清淡的人群。
2.暴饮暴食:短时间内进食大量食物,会加重胃肠道负担,引起胃肠蠕动紊乱,从而出现胃痛腹痛。儿童若暴饮暴食,更容易因消化不良导致腹痛。
3.进食过快:快速进食会使大量空气随食物进入胃肠道,引起腹胀、腹痛,尤其对于老年人,胃肠功能相对较弱,更易受影响。
(二)消化系统疾病
1.胃炎
-急性胃炎:多由感染、药物刺激(如非甾体抗炎药)、酗酒等引起。患者会出现上腹部疼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胃镜检查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
-慢性胃炎:常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病程较长,症状相对隐匿,可表现为间断性胃痛、反酸、嗳气等。
2.胃溃疡:主要症状为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疼痛多在进食后一段时间出现,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其发生与胃酸分泌过多、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密切相关。
3.十二指肠溃疡:疼痛特点多为空腹痛,即空腹时疼痛明显,进食后缓解,也与胃酸分泌异常和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
4.肠炎
-细菌性肠炎:食用被细菌污染的食物后引发,除腹痛外,常伴有腹泻、发热等症状,粪便可呈脓血便等。
-病毒性肠炎:如轮状病毒肠炎,多见于儿童,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腹痛,常伴有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
(三)其他系统疾病累及
1.胆道疾病:胆囊炎、胆结石等疾病可引起右上腹疼痛,疼痛可放射至右侧肩部,常因进食油腻食物诱发,腹痛程度较为剧烈。
2.胰腺疾病:急性胰腺炎多与暴饮暴食、酗酒有关,表现为左上腹剧烈疼痛,可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病情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二、不同人群特点及应对
(一)儿童
1.特点:儿童胃痛腹痛可能与饮食不规律、消化不良、肠道寄生虫感染等有关。比如,幼儿可能因吞食异物导致肠道梗阻,出现剧烈腹痛、呕吐等症状;学龄儿童可能因饮食卫生问题引发肠道感染。
2.应对:儿童出现腹痛时,要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腹痛部位、程度等。家长应注意儿童饮食卫生,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儿童吞食异物。若腹痛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严重症状,如高热、呕吐不止等,需及时就医。
(二)老年人
1.特点:老年人胃肠功能减退,胃痛腹痛可能与多种慢性疾病相关,如慢性胃炎、胃溃疡、肠道肿瘤等。此外,老年人对疼痛的感知可能不敏感,病情变化容易被忽视。
2.应对:老年人出现胃痛腹痛时,应注意排查是否存在严重疾病。建议定期进行体检,关注胃肠道健康。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清淡、易消化,少量多餐。若出现腹痛,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疾病。
(三)女性特殊时期
1.特点:女性在月经期可能出现痛经样的下腹部疼痛,部分女性还可能因内分泌变化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出现胃痛腹痛。此外,育龄期女性还要考虑妊娠相关疾病,如异位妊娠破裂等,可引起剧烈腹痛。
2.应对:月经期出现腹痛的女性,可通过腹部保暖、适当休息等方式缓解。若腹痛与月经关系密切且较为严重,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应处理。育龄期女性出现腹痛且有停经史时,要高度警惕妊娠相关疾病,及时就医排查。
三、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腹痛胃痛的发生时间、诱因、疼痛性质(如隐痛、绞痛、胀痛等)、部位、缓解方式等。例如,胃溃疡患者的疼痛有明显的节律性,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多为空腹痛。
2.体格检查:进行腹部触诊,了解腹部有无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等情况。如急性腹膜炎患者会有明显的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
3.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帮助判断是否存在感染;粪便常规可了解肠道有无出血、感染等情况;幽门螺杆菌检测对于胃炎、溃疡等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可用于排查胆道、胰腺等疾病;胃镜、肠镜检查能直接观察胃肠道黏膜病变,是诊断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手段。
(二)鉴别诊断
1.胃痛与心绞痛:心绞痛可表现为胸痛,有时可放射至上腹部,容易与胃痛混淆。但心绞痛多有诱因,如劳累、情绪激动等,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性,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而胃痛一般与饮食关系更密切,服用抑酸剂等可能缓解。
2.腹痛与输尿管结石:输尿管结石引起的腹痛多为腰部或腹部绞痛,可向会阴部放射,伴有血尿等症状,通过泌尿系统超声等检查可鉴别。
四、预防与日常注意事项
(一)预防措施
1.合理饮食:保持饮食规律,定时定量进食,避免过饱或过饥。减少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2.注意饮食卫生:不吃变质、受污染的食物,饭前便后洗手,避免肠道感染。
3.适度运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等,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增强胃肠功能。
(二)日常注意事项
1.保持良好心态: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情绪可影响胃肠道功能,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2.定期体检:尤其是有家族胃肠道疾病史、年龄在40岁以上等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胃肠道相关检查,如胃镜、肠镜等,以便早期发现病变并及时治疗。
3.谨慎用药:避免滥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对胃肠道有刺激的药物,如需使用,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应用,并注意观察胃肠道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