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孩子有小儿自闭症
一、社交沟通方面的表现
1.眼神交流异常
-婴儿期:正常婴儿在3-6个月时会逐渐出现与照顾者有较多的眼神互动,比如当被抱起时会注视照顾者的脸。而患有小儿自闭症的婴儿可能在这个阶段就表现出对眼神接触回避,当叫其名字时,不能及时将目光转向叫他的人。
-幼儿期:在与他人交流时,很少主动用眼神去寻求关注或者分享兴趣,例如不会通过眼神引导他人去看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像看到一只漂亮的小鸟,不会拉着大人的手然后看向小鸟来分享自己的发现。
2.语言发展迟缓或异常
-语言发展迟缓:一般正常儿童在1岁左右开始说简单的字词,1岁半左右能说有意义的短语。而自闭症儿童可能到2岁还不会说单词,或者虽然会说话,但语言发展明显落后于同龄人。比如正常2岁儿童能说“妈妈抱”等简单语句,自闭症儿童可能到这个年龄还只能发出简单的单音,或者语言内容单调、重复。
-语言运用异常:会出现刻板重复的语言,比如反复重复别人说过的话或者自己编造的无意义的词语。还有可能存在代词运用颠倒,如把“我”说成“你”等情况。另外,可能缺乏社交性的语言交流,在交流时不关注对方的反应,只是自顾自地说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而不是围绕交流主题进行互动。
二、行为方面的表现
1.刻板重复的行为
-动作刻板:会出现反复拍手、摇晃身体、旋转物品等刻板的动作。例如长时间不停地拍手,或者反复将玩具旋转等,这些动作往往没有明显的目的,只是机械性地重复。
-兴趣狭隘:对某些特定的物品或活动表现出过度专注和狭隘的兴趣。比如只对某一种类型的玩具,像特定形状的积木或者特定颜色的物品感兴趣,而且会长时间沉浸在对这些物品的摆弄中,对其他正常儿童感兴趣的玩具、游戏等缺乏兴趣。
2.对环境变化的过度反应
-对生活环境微小变化的敏感:自闭症儿童对生活环境中的微小变化非常敏感,比如家具的摆放位置改变、日常的作息时间调整等,都可能引起他们强烈的情绪反应,如大哭大闹、烦躁不安等。例如平时睡觉的小床位置换了,就会难以入睡,并且表现出明显的情绪抵触。
三、兴趣爱好方面的表现
正常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逐渐对多种事物产生广泛的兴趣,而自闭症儿童往往兴趣爱好非常局限。除了前面提到的对特定物品的狭隘兴趣外,还可能对一些非传统的事物感兴趣,并且这种兴趣的专注程度远超正常儿童。例如只对某个数字、某种特定的自然现象(如天气预报中的风向变化等)有着异乎寻常的专注,每天都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关注这些内容,而对其他更具社交性和多样性的活动缺乏兴趣。
四、诊断评估方法
1.专业的发育评估量表
-儿童自闭症评定量表(CARS):这是一种常用的评估工具,由专业人员根据儿童在社交行为、语言发展、感知觉等多个方面的表现进行评分。通过对儿童日常的行为观察和与照顾者的交流来完成评分,根据总分来判断儿童是否患有自闭症以及自闭症的严重程度。一般总分≥30分可能提示患有较严重的自闭症,总分在20-29分之间可能怀疑患有自闭症等。
-婴幼儿自闭症筛查量表(M-CHAT):主要用于18-24个月的婴幼儿自闭症筛查。该量表通过询问照顾者一些关于婴幼儿社交、语言等方面的问题来进行初步筛查,如果筛查结果异常,需要进一步进行全面的诊断评估。
2.全面的医学检查
-神经系统检查:包括神经系统的体格检查以及可能的辅助检查,如脑电图等,以排除是否存在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类似自闭症的症状。因为一些神经系统的病变也可能出现社交、行为等方面的异常表现,通过神经系统检查可以帮助鉴别诊断。
-基因检测:近年来发现自闭症与某些基因变异有关,通过基因检测可以了解儿童是否存在与自闭症相关的基因异常情况。例如一些特定染色体的异常或者某些单个基因的突变等,有助于明确病因以及为后续的遗传咨询等提供依据。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孩子是否患有小儿自闭症需要由专业的医生综合多方面的因素进行评估,不能仅凭一两个表现就确诊。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在社交、行为、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明显异于同龄儿童的表现,应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的儿科、儿童保健科或者儿童心理科等相关科室进行详细的评估和诊断。同时,在整个评估和诊断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并且要结合儿童的生活方式、既往病史等多方面情况进行全面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