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样判断孩子是不是自闭症

一、观察社交互动方面的表现
(一)眼神交流异常
1.婴儿期体现:正常婴儿在3-6个月时会对亲人的面部有较好的注视,而自闭症儿童可能在这个阶段就表现出对人的目光回避,比如当家长与他们说话时,他们不会主动去看家长的眼睛。一些研究表明,自闭症儿童在婴儿时期眼神交流的频率和持续时间就明显低于正常儿童。
2.幼儿期体现:到了1-2岁,正常幼儿会通过眼神来寻求关注、分享情感等,而自闭症幼儿可能仍然很少主动与他人进行眼神对视,在互动过程中不会用眼神来回应对方的交流。
(二)社交回应不足
1.对呼唤无反应:当叫自闭症儿童的名字时,他们可能没有正常幼儿那样迅速的回应,有的可能完全没有反应,或者只有在多次呼唤后才会不太情愿地回应。例如,正常2岁幼儿听到自己名字会马上转头看向叫他的人,而自闭症幼儿可能需要大人走到面前拍他才会有反应。
2.缺乏社交互动意愿:在与他人玩耍时,自闭症儿童往往是独自玩耍,不会主动去参与同伴的游戏,也不会尝试与同伴进行互动,比如不会去模仿同伴的动作等。
二、关注语言发展情况
(一)语言发育迟缓
1.语言里程碑落后:正常儿童在1岁左右会说简单的单词,1.5-2岁能说由2-3个词组成的句子,但自闭症儿童可能在这些语言里程碑上明显落后。有的可能到2岁还不会说有意义的单词,或者虽然会说话,但语言发展水平远远低于同龄儿童。
2.语言内容异常:部分自闭症儿童可能会出现重复语言的情况,比如不断重复别人说过的话或者自己说过的话,而不是根据情境进行正常的交流性语言表达。还有的可能会出现刻板的语言,内容比较奇怪,与当时的交流场景不相关。
(二)语言运用能力差
1.代词使用错误:正常儿童在2-3岁左右就能正确使用“我”“你”“他”等代词,而自闭症儿童可能会混淆这些代词的使用,比如把“我”说成“你”等。
2.不能进行正常对话:在与他人进行对话时,自闭症儿童往往不能围绕一个话题进行交流,可能会突然偏离主题,或者只是自顾自地说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而不考虑对方的回应和交流需求。
三、留意行为模式的特点
(一)刻板重复的行为
1.动作刻板:可能会出现重复性的动作,如不停地拍手、摇晃身体、旋转物品等,而且这些动作往往是无目的的,会持续较长时间。例如有的自闭症儿童会每天固定时间重复做拍手动作,每次持续几分钟甚至更长时间。
2.物品摆放刻板:对物品的摆放有严格的要求,必须按照固定的方式摆放,稍有改变就会出现情绪波动。比如一定要把玩具按照特定的顺序排列,如果被打乱就会大哭大闹。
(二)对环境变化的过度反应
1.对常规改变敏感:正常儿童虽然也可能对一些小的变化有反应,但自闭症儿童往往对环境的微小改变表现出极大的不适。例如家里的家具位置稍微变动,或者日常的活动顺序有调整,就会让他们出现烦躁、哭闹等强烈情绪反应。
2.对特定物品的执着:可能会对某一种特定的物品有着异常强烈的执着,比如只喜欢玩某一种类型的玩具,而且必须一直拿着,不允许别人触碰。如果被拿走,就会表现出非常激烈的情绪反应。
四、考虑其他相关因素
(一)家族病史
如果家族中有自闭症患者,那么孩子患自闭症的风险会相对增加。有研究显示,自闭症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等)中有自闭症患者,孩子的发病风险比普通人群高很多。
(二)年龄因素影响
不同年龄段判断自闭症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整体上从婴儿期开始就可以进行初步观察。随着年龄增长,上述的社交互动、语言发展、行为模式等方面的异常会逐渐明显。对于大龄儿童,除了上述表现外,还可以结合在学校、社交场合中的表现来综合判断,但早期的观察和评估更为重要,因为早期干预对自闭症儿童的预后有重要影响。
(三)性别差异
一般来说,自闭症在男性儿童中的发病率高于女性儿童,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判断依据,不能单纯根据性别来判断孩子是否患有自闭症,还是要综合多方面表现进行评估。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这些表现并不是说孩子有其中一两个就一定是自闭症,而是需要专业的医生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包括通过专业的自闭症筛查量表(如儿童自闭症谱系障碍筛查量表等)以及结合儿童的生长发育史、家族史等多方面因素来综合判断孩子是否患有自闭症。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在上述方面有明显异于同龄儿童的表现,应及时带孩子到专业的医疗机构就诊,由专业医生进行评估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