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真菌感染需一般怎么治疗

一、抗真菌药物治疗
(一)经验性抗真菌治疗
对于存在肺部真菌感染高危因素的患者,如长期住院、接受广谱抗菌药物治疗、免疫抑制状态等,当临床高度怀疑肺部真菌感染但病原学依据不足时,可给予经验性抗真菌治疗。常用药物有棘白菌素类,如卡泊芬净、米卡芬净等,其通过抑制真菌细胞壁葡聚糖的合成发挥杀菌作用,对多种致病性真菌有效,且不良反应相对较少。
(二)靶向性抗真菌治疗
当病原学明确后,应根据真菌种类选择针对性的抗真菌药物。例如,对于白念珠菌感染,可选用氟康唑,氟康唑属于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依赖酶,阻断麦角固醇的合成,从而发挥抗真菌作用。对于曲霉菌感染,常用药物有伏立康唑,伏立康唑同样为三唑类药物,对曲霉菌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
(三)预防性抗真菌治疗
对于免疫功能极度低下的患者,如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长期大剂量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为预防肺部真菌感染的发生,可考虑预防性抗真菌治疗。常用药物包括伊曲康唑口服液等,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二、免疫调节治疗
对于免疫功能低下导致肺部真菌感染的患者,可适当进行免疫调节治疗。例如,对于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者,可考虑使用免疫增强剂,如胸腺肽等,以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对真菌的抵抗力。但免疫调节治疗需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免疫状态制定个体化方案。
三、手术治疗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肺部真菌感染导致的局限性病变、药物治疗无效且有手术切除指征时,可考虑手术治疗。但手术治疗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充分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和肺部病变情况,术后仍需继续抗真菌治疗,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四、特殊人群的考虑
(一)儿童患者
儿童肺部真菌感染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治疗需更加谨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需充分考虑其生理特点。例如,氟康唑在儿童中的使用需严格按照体重计算剂量,且要密切观察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的潜在影响。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儿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加强支持治疗,如合理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二)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肝肾功能相对减退,在抗真菌药物治疗时需注意药物的代谢和排泄情况。例如,使用经肾脏排泄为主的抗真菌药物时,需根据肾功能调整剂量。同时,老年患者免疫功能相对较弱,在治疗过程中要加强护理,预防肺部感染的进一步加重,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期翻身、拍背等。
(三)免疫抑制患者
如器官移植后患者、艾滋病患者等,这类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治疗更为复杂。需要在抗真菌治疗的基础上,积极调整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的免疫状态和感染控制情况。在抗真菌药物选择上,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并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五、支持对症治疗
(一)营养支持
肺部真菌感染患者常伴有发热、咳嗽等症状,机体消耗增加,需给予充足的营养支持。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热量、维生素等,可通过口服营养补充或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等方式,以维持患者的营养状况,增强机体抵抗力。
(二)呼吸支持
对于出现呼吸困难的患者,需给予呼吸支持治疗。如吸氧、无创通气或有创机械通气等,根据患者的呼吸功能情况选择合适的呼吸支持方式,以改善患者的缺氧状态,维持机体的正常氧合。
(三)对症治疗
对于咳嗽、咳痰症状明显的患者,可给予止咳祛痰药物对症治疗,但需注意药物的选择,避免影响抗真菌药物的疗效或导致不良反应增加。对于发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或适当的退热药物治疗,但要注意避免大量出汗导致脱水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