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化科主要检查什么

一、实验室检查
1.1粪便常规及隐血检查:通过对粪便的外观、性状、细胞等进行检测,可了解消化道有无出血(隐血阳性提示可能存在消化道溃疡、肿瘤等)、感染(如发现致病菌等)情况,对肠道疾病的初步筛查有重要意义。不同年龄人群粪便的正常性状有差异,儿童粪便性状受饮食影响较大,需结合具体年龄判断是否异常;老年人若有基础胃肠疾病,更需关注粪便隐血情况。
1.2血常规:检测外周血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的数量及形态等指标。白细胞升高常提示体内有感染性炎症,红细胞及血红蛋白降低可能提示贫血,而贫血可能与消化道慢性失血等有关,不同性别在贫血发生率等方面可能有差异,如女性因生理周期等因素相对更易出现缺铁性贫血等情况。
1.3肝功能检查:主要包括转氨酶、胆红素、白蛋白等指标检测。肝脏与消化功能密切相关,肝功能异常可能提示肝脏本身病变或肝胆系统疾病影响消化,不同年龄人群肝脏代谢功能有差异,老年人肝脏代谢能力下降,需更关注肝功能指标的变化。
二、影像学检查
2.1腹部超声:利用超声波对肝、胆、胰、脾等腹部脏器进行检查,可观察器官的形态、大小、结构及有无占位性病变、结石、积液等情况。儿童进行腹部超声检查时需根据年龄适当调整检查方式及配合度;老年人若有腹部基础疾病,超声检查能辅助判断脏器病变情况。
2.2消化道钡餐造影:口服钡剂后通过X线检查,能显示食管、胃、肠道的形态、蠕动情况及有无狭窄、龛影、充盈缺损等病变。对于不能耐受内镜检查的人群可选择此检查,但对于消化道穿孔等急性疾病禁用该检查,不同年龄人群对钡剂的耐受及检查后的反应可能不同。
2.3CT及MRI检查:CT能清晰显示腹部器官的断层结构,对肿瘤、结石等病变的诊断价值较高;MRI对软组织的分辨力更强,对腹部某些疾病如胰腺病变等有更好的诊断效能。儿童进行CT或MRI检查需严格控制辐射剂量等;老年人若有肾功能不全等情况,使用造影剂需谨慎评估。
三、内镜检查
3.1胃镜检查:经口腔插入内镜,直接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的黏膜情况,可发现炎症、溃疡、息肉、肿瘤等病变,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儿童进行胃镜检查需在专业儿科内镜医师操作下,选择合适的内镜型号及镇静等措施;老年人进行胃镜检查需评估心肺功能等基础状况,确保检查安全。
3.2结肠镜检查:经肛门插入内镜,检查结肠及直肠的病变,如炎症、溃疡、息肉、肿瘤等,也可进行活检等。对于有肠道出血、腹泻等症状的人群是重要的检查手段,儿童及老年人进行结肠镜检查时需注意肠道准备的耐受性及操作中的安全保障。
3.3胶囊内镜:患者口服智能胶囊,胶囊在消化道内自行拍摄图像,可用于检查小肠疾病,避免了传统内镜检查的痛苦。但对于消化道梗阻、严重吞咽困难等人群禁用,不同年龄人群对胶囊内镜的通过情况及耐受性有差异,如儿童需关注胶囊能否顺利通过消化道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