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腰椎间盘膨出

一、45腰椎间盘膨出的定义与病因
45腰椎间盘膨出是指45岁左右人群的腰椎间盘纤维环部分破裂,但表层完整,髓核向椎管内局限性隆起,但表面光滑。其病因主要包括:随着年龄增长,腰椎间盘发生退变,纤维环韧性下降;长期腰部劳损,如久坐、久站、长期弯腰劳作等,导致椎间盘承受过大压力;急性外伤也可能诱发,如腰部突然遭受扭转、撞击等外力作用。
二、临床表现
1.腰部疼痛:多数患者有腰部持续性钝痛,平卧时减轻,站立时加剧,一般尚可忍受,腰部可活动受限。部分患者为突发性腰部刺痛,疼痛较为剧烈,活动时加重。
2.下肢放射性疼痛:当椎间盘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时,可引起下肢放射性疼痛,疼痛从臀部开始,逐渐放射至大腿后侧、小腿外侧直至足部。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酸痛、胀痛或电击样痛,咳嗽、打喷嚏、排便等腹压增加时,疼痛可加剧。
3.麻木感:有的患者可出现下肢麻木感,多与疼痛伴发,麻木部位与受压神经根支配区域相关。
4.间歇性跛行: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需停下休息片刻才能继续行走,这是因为行走时神经根受压加重,导致神经缺血缺氧症状明显。
三、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
-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患者仰卧,伸膝,被动抬高患肢,正常时可抬高70°以上,若抬高在60°以内即出现放射痛,为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加强试验则是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时,缓慢降低患肢高度,待放射痛消失后,再背屈踝关节,若又出现放射痛,即为加强试验阳性,提示神经根受压。
-腰部压痛及放射痛:在病变腰椎间隙的棘突间有压痛,按压时可伴有下肢放射性疼痛。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显示腰椎生理前凸减小或消失,椎间隙变窄等退行性改变,但不能直接显示椎间盘膨出情况。
-CT检查:能清楚显示椎间盘膨出的部位、程度及神经根、硬膜囊受压情况,可发现椎间盘向周围均匀膨出,超出椎体边缘。
-MRI检查:对软组织分辨率高,能直接显示椎间盘膨出的形态、位置及对脊髓、神经根的压迫程度,是诊断腰椎间盘膨出的重要检查方法。
四、非手术治疗
1.卧床休息:急性期应严格卧床休息,一般需卧床3-4周,床铺最好选择硬板床,仰卧位时可在膝关节下方垫一薄枕,使膝关节微屈,这样可缓解腰部肌肉紧张;侧卧位时应使躯干保持直线。卧床休息可减轻椎间盘承受的压力,缓解疼痛。
2.牵引治疗:采用骨盆牵引,可增加椎间隙宽度,减少椎间盘内压,使椎间盘膨出部分回纳,减轻对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牵引重量一般为7-15kg,牵引时间每次30-60分钟,每天1-2次。
3.物理治疗
-热敷:可促进腰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常用热毛巾或热水袋热敷腰部,温度一般控制在50-60℃,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
-超短波疗法:利用超短波电场作用于人体,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一般每次治疗15-20分钟,每周3-5次。
-推拿按摩:由专业人员进行腰部推拿按摩,可缓解腰部肌肉紧张,调整腰椎关节位置,但推拿按摩需注意力度和手法,避免暴力操作,以免加重病情。
4.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具有抗炎、止痛作用,能缓解腰部疼痛和下肢放射痛;也可使用神经营养药物,如甲钴胺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五、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
-经严格非手术治疗无效者。
-出现马尾神经综合征,表现为大小便功能障碍等。
-腰椎间盘膨出合并明显腰椎管狭窄者。
2.手术方法
-传统开放手术:如全椎板切除、半椎板切除等,通过手术切除部分椎板和椎间盘组织,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
-微创手术:包括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等,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通过特殊器械进入椎管内摘除膨出的椎间盘组织。
六、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1.45岁人群自身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避免久坐久站,定时改变体位,工作时可使用腰部支撑物。
-加强腰部肌肉锻炼,如进行小燕飞、五点支撑等动作,增强腰部肌肉力量,稳定腰椎关节,但锻炼要适度,避免过度劳累。
-注意腰部保暖,避免受寒,寒冷刺激可引起腰部肌肉痉挛,加重疼痛。
2.特殊人群
-老年人: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恢复能力相对较弱,手术治疗需谨慎评估,非手术治疗时要注意卧床休息的舒适度,避免长期卧床导致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同时,药物使用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密切观察身体状况。
-女性:怀孕或哺乳期女性患45腰椎间盘膨出时,非手术治疗是主要方式,牵引等治疗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使用对胎儿或婴儿有影响的药物。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加重腰部负担的动作,如弯腰提重物等。
-有基础疾病人群:如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45岁患者,治疗时要兼顾基础疾病的控制,非手术治疗中使用的药物要考虑对基础疾病的影响,手术治疗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与基础疾病的关系,确保治疗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