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睡眠障碍的方法
一、非药物治疗方法
(一)睡眠卫生习惯调整
1.规律作息
-对于不同年龄人群,都应保持固定的上床时间和起床时间。例如儿童,固定的作息有助于其生物钟的稳定,一般学龄前儿童建议每晚睡眠11-13小时,学龄儿童9-11小时,青少年8-10小时,成人7-9小时。老年人可根据自身情况保持相对规律的作息,一般6-8小时。通过规律作息,能让身体的睡眠-觉醒节律得以强化,提高睡眠质量。
-对于有睡眠障碍的人群,即使前一晚睡眠不足,也不应过度补觉,以免进一步打乱生物钟。
2.睡眠环境优化
-睡眠环境应保持安静、黑暗和适宜的温度,温度一般保持在18-25℃较为适宜。对于患有睡眠障碍的人群,嘈杂的环境会干扰睡眠,可使用耳塞、白噪音机等辅助营造安静环境;光线过强会影响褪黑素的分泌,从而影响睡眠,应使用遮光窗帘等;不合适的温度会使人感到不适,影响入睡和睡眠的连续性。
-对于儿童,睡眠环境的安全性也很重要,要确保床具等设施稳固,避免有尖锐物品等潜在危险,同时环境布置可尽量温馨舒适,有助于儿童放松身心进入睡眠状态。老年人睡眠环境更要注重安全和舒适,比如地面要防滑,床边可设置扶手方便起身等。
3.避免睡前刺激
-睡前应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因为电子设备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影响睡眠。对于不同年龄人群,都应在睡前1小时左右停止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例如青少年,他们可能有睡前刷手机的习惯,这会严重干扰睡眠;老年人也应注意避免睡前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以免加重睡眠障碍。
-睡前也应避免剧烈运动,剧烈运动后身体处于兴奋状态,难以进入睡眠。但可以进行一些温和的活动,如散步等,有助于放松身心。对于患有睡眠障碍的人群,尤其是患有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剧烈运动可能会加重心脏负担等不良影响,所以更应注意睡前避免剧烈运动。
(二)心理行为疗法
1.认知行为疗法(CBT-I)
-对于不同人群都适用,通过改变患者对睡眠的错误认知和行为来改善睡眠。例如,帮助患者认识到过度关注睡眠质量、担心失眠等负面认知会加重睡眠障碍。对于儿童,家长可以通过引导帮助儿童建立正确的睡眠认知,避免儿童对睡眠产生过度焦虑。对于老年人,由于可能存在对睡眠问题的过度担忧等情况,CBT-I可以帮助他们调整心态,正确看待睡眠变化。
-CBT-I包括睡眠限制、刺激控制等技术。睡眠限制是根据患者的睡眠情况,缩短其在床上的清醒时间,逐渐增加有效睡眠时间;刺激控制是建立床与睡眠之间的紧密联系,只有在有困意时才上床睡觉,避免在床上进行非睡眠活动等。
二、药物治疗
1.适用情况及药物选择原则
-药物治疗一般是在非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考虑。不同年龄人群药物选择有差异,儿童应优先考虑非药物治疗,只有在严重睡眠障碍且非药物治疗无效时,在医生严格评估下谨慎选择合适药物;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等生理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减慢,应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小的药物,且起始剂量要小,逐渐调整。
-常用的治疗睡眠障碍的药物有苯二氮䓬类受体激动剂等,如唑吡坦等,这类药物可以帮助入睡和维持睡眠,但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成瘾性等问题。例如唑吡坦对于成人短期治疗失眠有一定效果,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出现依赖等问题,所以使用时要严格遵循医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