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完心脏支架最怕什么

一、支架内血栓形成
1.发生机制:心脏支架植入后,存在一定概率出现支架内血栓,这与多种因素相关,如患者自身的高凝状态、抗血小板药物服用不规范等。研究表明,若患者未严格按照医嘱规律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血小板容易在支架部位聚集形成血栓,从而影响血管的通畅性。
2.风险人群及应对:有高凝倾向的患者、依从性差未按时服药的患者风险相对较高。对于这类人群,需严格遵循医嘱规范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定期监测凝血功能等指标,密切关注自身有无胸痛、胸闷等疑似血栓形成的症状,一旦出现应立即就医。
二、再狭窄
1.形成原因:血管在支架植入后可能会出现再狭窄情况,这是因为血管内膜会有增生反应。例如,血管受到损伤刺激后,平滑肌细胞等会增殖,导致支架内的血管腔再次变窄。
2.影响因素及注意事项:吸烟、高脂血症等生活方式因素会增加再狭窄的发生风险。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高脂血症会导致脂质在血管壁沉积等,进而促进再狭窄。患者需要戒烟、积极控制血脂水平,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以降低再狭窄的发生几率。
三、心脏相关不良事件复发
1.原因分析:做完心脏支架后,如果患者基础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未得到有效控制,像血压持续偏高、血糖控制不佳等,就容易导致心脏相关不良事件复发。例如,血压长期高于正常范围,会增加心脏的后负荷,加重心脏负担;高血糖会影响血管内皮功能等,不利于心脏血管的健康。
2.管理要点:高血压患者要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如一般建议控制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病者可能要求更严格);糖尿病患者要通过饮食、运动及必要的降糖药物等控制血糖,使血糖水平保持在合理区间,同时定期进行心脏相关的检查,如心电图、心脏超声等,监测心脏功能状况。
四、药物相关不良反应
1.常见药物及反应: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等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比如服用氯吡格雷等药物可能会有出血倾向,表现为皮肤瘀斑、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等;还有些患者可能对他汀类药物出现肌肉酸痛等不良反应。
2.特殊人群处理:老年患者由于肝肾功能相对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更容易出现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对于老年患者,在用药过程中要更加密切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肌酸激酶等指标,根据肝肾功能调整药物剂量等,一旦出现不良反应相关症状,要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关注患者的用药依从性,确保药物能在安全有效的范围内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