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完心脏支架最怕什么

一、支架内血栓形成
支架内血栓形成是做完心脏支架后非常可怕的情况。其发生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比如患者本身的高凝状态、抗血小板药物依从性差等。有研究表明,不规律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会使支架内血栓形成风险显著增加。患者需要严格遵循医嘱规律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以降低血栓形成风险。对于有吸烟、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由于这些因素会影响血管内皮功能等,更要重视抗血小板药物的规范服用,因为基础疾病会进一步加重高凝等不利于血管和支架情况的状态,从而增加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风险。
二、再狭窄
1.发生原因及影响
-血管自身的修复反应可能导致再狭窄。一般认为,血管内膜过度增生是再狭窄的主要病理基础。一些患者本身的血管条件不佳,比如合并严重动脉粥样硬化等情况,即使放置了支架,仍有较高的再狭窄风险。例如,有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在放置心脏支架后再狭窄发生率相对较高,这是因为糖尿病会影响血管壁的代谢等多种功能,使得血管内膜更容易增生。
-再狭窄会导致血管再次出现狭窄甚至堵塞,影响心脏的血液供应,可能引发心绞痛复发、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血管事件。
-对于有高血压、高血脂等情况的患者,需要积极控制血压、血脂等指标来降低再狭窄风险。高血压会增加血管的压力,影响血管内皮,而高血脂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这些因素都与再狭窄的发生密切相关。
三、出血风险增加
1.与抗血小板药物的关系
-为了防止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需要服用抗血小板药物,而这类药物可能会增加出血风险。不同的抗血小板药物有不同的出血风险特点,例如氯吡格雷等药物。对于老年患者来说,由于其身体机能减退,肝肾功能可能有所下降,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减弱,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后出血风险相对更高。同时,有胃肠道疾病的患者,本身就存在胃肠道黏膜损伤或出血倾向的基础,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后更容易发生胃肠道出血等并发症。比如本身患有胃溃疡的患者,在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后,药物对胃肠道黏膜的刺激可能会加重溃疡出血的风险。
-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权衡出血风险和血栓形成风险,根据自身情况调整抗血小板药物的治疗方案。对于老年患者,要密切监测血常规、便常规等指标,观察是否有出血倾向;对于有胃肠道基础疾病的患者,可能需要同时采取保护胃肠道黏膜的措施来降低出血风险。
四、心功能不良及其他心血管事件
1.心功能不良
-做完心脏支架后,如果患者本身心脏功能已经受损,支架植入后心功能的恢复可能不理想。例如,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导致心脏重构的患者,放置支架后心功能的改善可能受限。这是因为心肌梗死后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已经发生了改变,即使血管再通,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可能已经难以完全恢复正常。对于这类患者,需要密切监测心功能指标,如左心室射血分数等,并且进行规范的心脏康复治疗,包括适当的运动训练等,但要注意运动强度的把握,避免过度运动加重心脏负担。
2.其他心血管事件
-还可能出现如心绞痛复发、心肌梗死再发等其他心血管事件。这可能与患者没有控制好基础疾病、生活方式不健康等有关。比如患者仍然吸烟、酗酒,或者不控制饮食导致体重增加、血脂血糖控制不佳等,这些因素都会增加心血管事件再发的风险。对于女性患者,由于其生理特点,在激素水平等方面与男性有所不同,可能在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和发展上有一些不同的表现,但总体来说,控制好基础疾病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其他心血管事件的关键。例如,女性患者如果有高血压,需要更严格地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因为高血压对女性心血管系统的损害可能有其自身特点,且一旦出现心血管事件,后果可能较为严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