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完心脏支架最怕什么

一、支架内血栓形成
1.发生机制:心脏支架植入后,存在一定概率出现支架内血栓,这与多种因素相关,比如患者自身的高凝状态、抗血小板药物依从性差等。若抗血小板药物服用不规范,血小板容易在支架部位聚集形成血栓,从而阻塞血管,影响心脏供血。
2.风险人群及应对:有既往高血栓风险病史的患者,如曾有过血栓栓塞事件的人群,风险相对更高。这类患者需要严格遵循医嘱规范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定期复诊监测血小板功能等指标,密切关注自身是否有胸痛、胸闷等疑似心肌缺血发作的症状,一旦出现应立即就医。
二、再狭窄问题
1.发生原理:血管在支架植入后可能会出现再狭窄情况,这是因为血管内膜会有增生反应。例如,血管受到支架植入的机械刺激后,平滑肌细胞会增殖,导致血管管腔再次变窄,影响心脏血液供应。
2.影响因素与预防:一些生活方式不健康的患者,如长期吸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的人群,再狭窄发生风险较高。这类患者需要改善生活方式,严格控制血脂、血压、血糖,戒烟限酒,适当进行有氧运动等,同时按照医嘱定期进行血管超声等检查,监测血管状况。
三、心脏功能不良复发
1.原因分析:即使植入支架改善了局部血管狭窄,但如果患者本身存在心脏功能基础问题,如既往有心肌梗死导致心肌不可逆损伤,心脏整体功能已经受损,那么仍可能出现心脏功能不良复发的情况。例如,心肌梗死后心脏重构,心脏射血分数下降,即使支架开通了血管,心脏整体功能恢复不佳。
2.特殊人群注意事项:老年患者本身心脏功能储备较差,发生心脏功能不良复发的风险相对更高。这类患者需要定期监测心脏功能指标,如左心室射血分数等,严格按照医嘱服用改善心脏功能的药物,避免过度劳累,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激动等加重心脏负担的情况。
四、药物相关不良反应
1.常见药物及反应:支架术后需要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等,抗血小板药物可能会引起出血倾向,如胃肠道出血、皮肤黏膜出血等;他汀类药物可能会导致肝功能异常、肌肉疼痛等不良反应。
2.不同人群应对:对于有肝肾功能基础疾病的患者,在服用药物时需要更加谨慎。例如,本身有慢性肝病的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时,需要密切监测肝功能指标,根据肝功能情况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如既往有消化道溃疡病史的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时要注意观察大便颜色等,及时发现出血情况并就医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