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抢救原则是什么
立即停药与体位安置
1.立即停药:一旦怀疑或确诊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应立即停止使用青霉素类药物,避免过敏原持续进入体内加重反应。
2.安置合适体位:将患者置于平卧位,若有呼吸困难等情况,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但首要保证患者呼吸循环稳定。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和合适的体位,确保呼吸不受限,避免因体位不当影响呼吸功能。
保持呼吸道通畅
1.清除气道异物:迅速清除患者口、鼻腔内分泌物及呕吐物等,防止堵塞气道。儿童患者由于气道相对狭窄,更需密切观察口腔情况,及时清理可能影响呼吸的物质。
2.给氧:立即给予高流量吸氧,维持血氧饱和度。对于有呼吸困难的患者,及时有效的吸氧可以改善缺氧状况。儿童患者吸氧浓度需根据年龄等因素适当调整,以保证在改善缺氧的同时避免氧中毒等情况。
肾上腺素注射
1.给药途径与剂量:立即皮下或肌内注射肾上腺素,成人一般剂量为0.5-1mg,儿童按体重计算剂量,如儿童一般为0.01mg/kg。肾上腺素是抢救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关键药物,能迅速缓解支气管痉挛、减轻喉头水肿、升高血压等。
2.重复给药:若症状不缓解,可每隔5-15分钟重复注射一次,直至患者脱离危险或专业急救人员到达。但在给儿童用药时,要精确计算剂量,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因为儿童对药物的耐受和反应与成人不同。
抗过敏药物应用
1.糖皮质激素:可静脉注射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成人常用地塞米松5-10mg静脉注射,儿童根据体重调整剂量。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过敏作用,能减轻过敏反应引起的炎症和水肿等。
2.抗组胺药物:可使用异丙嗪等抗组胺药物,成人异丙嗪25-50mg肌内注射,儿童根据年龄和体重给予合适剂量。抗组胺药物能阻断组胺与受体结合,减轻过敏症状。
维持循环功能
1.补充血容量:快速静脉输入生理盐水或葡萄糖盐水等,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引起的循环血量不足。儿童患者由于血容量相对较少,补液速度和量需谨慎计算,避免过快过多输液导致心衰等并发症。
2.血管活性药物应用:如患者出现严重低血压,在补充血容量的基础上可使用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对于儿童患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要密切监测血压、心率等指标,根据情况调整药物剂量。
监测与观察
1.生命体征监测:持续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儿童患者由于生理指标变化较快,更需频繁监测。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采取相应措施。
2.病情观察:观察患者意识、面色、皮肤温度等情况,儿童患者的意识状态变化可能更难早期发现,要特别关注。如意识是否清醒,面色是否红润,皮肤温度是否温暖等,以便及时调整抢救措施。
后续处理与转运
1.后续治疗:在患者病情初步稳定后,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明确有无其他并发症等。
2.转运注意事项:若需转运患者至上级医院,转运过程中要继续维持生命支持措施,由医护人员陪同转运,确保转运途中患者安全,儿童患者转运时要做好保暖等护理,保持各生命体征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