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抢救有希望吗?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抢救是有希望的,关键在于早期识别和及时、正确的抢救措施。
一、早期识别与现场处理
1.识别要点
-患者在使用青霉素后短时间内(可几秒至几分钟,也有更长时间后发生的情况)出现症状,常见的有呼吸道阻塞症状,如胸闷、气促、喉头堵塞感、呼吸困难、发绀等;循环衰竭症状,如面色苍白、冷汗、发绀、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头晕、眼花、面部及四肢麻木、意识丧失、抽搐、大小便失禁等;皮肤过敏症状,如瘙痒、荨麻疹及其他皮疹等。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可能更易出现烦躁不安等表现,女性患者在同等剂量下可能对过敏反应更敏感,但这并非绝对。有青霉素过敏史的患者再次接触青霉素时更易发生过敏性休克,需高度警惕。
2.现场处理
-立即停药,使患者就地平卧。松开衣领,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患者有呼吸困难,应给予吸氧,若发生喉头水肿需立即行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以改善通气。对于循环衰竭患者,应尽快建立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维持有效循环。
二、药物治疗关键
1.肾上腺素
-是抢救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物。它能迅速缓解支气管痉挛,减轻喉头水肿,增加心输出量,升高血压等。通过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肾上腺素,一般成人剂量为0.5-1mg,小儿剂量酌减。但对于有心血管疾病史的患者,使用肾上腺素需谨慎评估,因为可能会引起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
2.糖皮质激素
-可选用氢化可的松等。其具有抗过敏、抗炎、抗休克等作用。能减轻过敏反应引起的炎症介质释放,稳定细胞溶酶体膜等。对于病情较重、过敏反应持续时间较长的患者适用。但对于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影响血糖控制,需密切监测血糖变化。
三、后续监测与护理
1.生命体征监测
-在抢救过程中和抢救后,需持续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等生命体征。对于儿童患者,因其生命体征变化相对较快,更需密切观察。例如,每15-30分钟测量一次血压、脉搏等,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调整治疗方案。
2.呼吸道管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继续给予吸氧,根据患者呼吸情况调整吸氧浓度和方式。对于气管切开或插管的患者,要做好气道护理,防止气道堵塞、感染等并发症。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气道护理的细节有所不同,儿童患者的气道更狭窄,护理时需更加轻柔、精细。
3.过敏反应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皮肤过敏症状的变化,如皮疹是否加重或消退等,以及其他过敏相关症状是否缓解。同时,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新的过敏反应出现,因为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可能会有反复的情况。
总之,通过早期准确识别、及时有效的现场急救措施、合理使用药物以及后续严密的监测和护理,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患者是有较大希望抢救成功的,但整个抢救过程需要医护人员具备专业的技能和高度的责任心,同时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如年龄、性别、病史等因素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