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急救措施
一、立即停止接触过敏原
一旦怀疑患者发生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应立刻停止使用所有含青霉素的药物及相关制剂,迅速将患者转移至通风良好的安全环境,确保其呼吸通畅。
二、体位与呼吸支持
1.摆放合适体位:将患者置于平卧位,若患者有呼吸困难倾向,可将头部和躯干适当抬高,下肢略抬高,以改善重要脏器血液供应。对于儿童患者,要根据其年龄和体型调整合适体位,确保呼吸顺畅且利于循环。
2.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患者口、鼻腔分泌物,若患者出现喉头水肿导致呼吸困难甚至窒息,应立即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保证有效通气。在儿科患者中,要特别注意选择合适的气道管理方式,密切观察气道梗阻情况,必要时快速建立人工气道。
三、肾上腺素的应用
立即皮下或肌内注射肾上腺素,这是抢救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关键药物。肾上腺素能迅速缓解支气管痉挛、减轻喉头水肿、改善心血管功能。对于儿童患者,要根据体重准确计算肾上腺素的剂量,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四、抗过敏药物应用
1.糖皮质激素:可选用氢化可的松等糖皮质激素静脉滴注,其具有抗炎、抗过敏作用,能减轻过敏反应引起的炎症介质释放和组织损伤。在儿科患者中,要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合理选择糖皮质激素的剂型和剂量,密切监测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2.抗组胺药物:如异丙嗪等抗组胺药物可选用,能竞争性阻断组胺受体,减轻过敏症状,如皮肤瘙痒、荨麻疹等。儿童使用抗组胺药物时要注意根据年龄和体重调整剂量,观察药物对儿童中枢神经系统等方面的影响。
五、液体复苏与维持循环
1.补充血容量:快速静脉输入生理盐水或葡萄糖盐水等晶体液进行扩容,以纠正过敏性休克导致的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体重等因素调整补液速度和补液量。对于儿科患者,要严格控制补液速度,避免过快输液导致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密切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和体液平衡情况。
2.血管活性药物应用:若患者经过补液等处理后仍存在低血压,可根据情况选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等,以维持合适的血压,保证重要脏器的灌注。在儿科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时,要精确调整药物剂量,密切观察药物对儿童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如心率、血压变化等。
六、病情监测与后续处理
1.生命体征监测:持续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状态、皮肤颜色、尿量等变化。对于儿童患者,要频繁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进行处理。
2.后续观察与处理:患者经急救病情稳定后,仍需在医院观察一段时间,确保过敏反应完全消退,无迟发症状出现。同时,要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交代青霉素过敏的相关注意事项,告知患者今后绝对避免使用青霉素类药物及结构相似的抗生素,随身携带急救卡,注明青霉素过敏史,以便在再次就医时能及时告知医生过敏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