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急救措施
一、立即停止接触过敏原
一旦怀疑或确诊患者发生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应立即让患者停止接触青霉素类药物,如正在静脉滴注青霉素,需立即停止该液体的输注。这是因为继续接触过敏原会导致过敏反应进一步加重,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患者,若持续接触过敏原,过敏反应引发的各系统症状会更严重,比如儿童可能因持续接触而出现更剧烈的气道痉挛等情况。
二、确保患者气道通畅
1.摆放合适体位:将患者置于平卧位,若有呼吸困难,可将头部略抬高,以利于呼吸,但要避免过度抬高影响血液循环。对于儿童患者,需特别注意保持呼吸道的正确体位,避免因体位不当导致气道梗阻加重。
2.清除气道异物:迅速检查患者口腔,清除分泌物、呕吐物等可能阻塞气道的物质。无论何种年龄患者,气道异物都可能加重窒息风险,尤其是儿童,其气道相对狭窄,更易因异物阻塞出现严重呼吸困难。
3.建立人工气道:若患者出现严重呼吸困难、喉头水肿导致气道严重梗阻,应立即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等操作建立人工气道。不同年龄患者建立人工气道的操作有一定差异,儿童在操作时需特别注意器械的选择和操作的轻柔、精准。
三、维持有效循环
1.快速补充血容量:立即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输注生理盐水或林格氏液等晶体液。成人可在短时间内快速输入1000-2000ml液体以补充血容量,改善休克引起的循环不足。儿童则需根据体重计算补液量,遵循少量多次、精准补液的原则,避免补液过多过快导致心肺负担加重。
2.使用血管活性药物:若补液后患者血压仍不回升,可根据情况使用肾上腺素等血管活性药物。肾上腺素能收缩血管,提升血压,改善重要脏器的灌注。但对于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使用肾上腺素需谨慎评估,密切监测血压、心率等变化。
四、抗过敏治疗
1.使用肾上腺素:皮下或肌内注射肾上腺素是抢救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关键药物。一般成人剂量为0.5-1mg,儿童根据体重调整剂量。肾上腺素能迅速缓解过敏引起的支气管痉挛、喉头水肿,改善过敏症状。但有心脏病史、高血压等病史的患者使用肾上腺素需格外谨慎,密切观察不良反应。
2.应用糖皮质激素:可静脉滴注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过敏作用,能减轻过敏反应引起的炎症介质释放。对于不同年龄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的剂量和方式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如儿童可能根据体重计算剂量,且需注意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如感染风险增加等。
3.使用抗组胺药物:可选用异丙嗪等抗组胺药物,能竞争性阻断组胺受体,减轻过敏症状。但抗组胺药物可能引起嗜睡等不良反应,对于从事高危作业(如驾驶等)的患者需特别注意,儿童使用时也需关注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1.生命体征监测:持续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每5-10分钟监测一次并记录,直到患者病情稳定。不同年龄患者的正常生命体征范围不同,如儿童的心率、呼吸频率等与成人有差异,需熟悉儿童正常生命体征范围以便准确判断病情变化。
2.症状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过敏症状是否缓解,如气道痉挛是否减轻、皮肤瘙痒及皮疹是否好转、血压是否回升等。同时注意患者是否出现新的症状,如是否出现新的心律失常、是否有新的神经系统症状等,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六、后续处理
1.转运与进一步治疗:在患者病情初步稳定后,需将患者转运至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进一步观察和治疗。转运过程中要持续监测生命体征,维持好各项支持治疗措施。对于有青霉素过敏史的患者,在后续治疗中需避免使用所有青霉素类及相关结构相似的抗生素,选择替代药物时需谨慎评估患者情况。
2.患者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告知患者及家属青霉素过敏的危险性,使其能识别过敏反应的早期症状,在再次接触可能致敏物质时能及时就医。对于儿童患者,需向家长详细说明相关注意事项,包括如何避免接触过敏原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