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急救措施
立即停用青霉素及相关产品
一旦怀疑或确诊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应立刻停止使用青霉素类药物以及含有青霉素成分的所有制剂,避免继续接触过敏原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
确保患者平卧并保持呼吸道通畅
让患者迅速平卧,若患者有呕吐,应将其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窒息。松开患者领口、腰带等束缚部位,以利于呼吸。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若出现呼吸困难,应立即清除口腔和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等操作以保证气道通畅。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其气道管理的特殊性,由于儿童气道较窄,操作需更加轻柔、迅速且准确。
肾上腺素注射
肾上腺素是抢救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物。立即皮下或肌内注射0.1%肾上腺素0.5-1ml,小儿剂量酌减。如症状不缓解,可每隔5-15分钟重复注射一次,或进行静脉滴注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可以通过兴奋心脏β₁受体,增强心肌收缩力,提升血压;兴奋α受体,收缩血管,升高血压;兴奋支气管β₂受体,缓解支气管痉挛,改善通气功能。
建立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
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尽早输入生理盐水或葡萄糖盐水等晶体液,以补充因血管扩张导致的血容量不足,维持有效循环血量。对于儿童患者,要选择合适的静脉穿刺部位,避免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更多痛苦,同时要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输液量,防止发生急性肺水肿等并发症。
糖皮质激素应用
可选用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具有抗过敏、抗炎、抗休克等作用,能减轻过敏反应引起的炎症介质释放和组织损伤。一般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10mg,儿童可根据体重适当减量使用。
抗组胺药物使用
可肌内或静脉注射异丙嗪等抗组胺药物,异丙嗪能竞争性阻断H₁受体,减轻过敏症状,如皮肤瘙痒、荨麻疹等。成人剂量一般为异丙嗪25-50mg,儿童根据年龄和体重调整剂量。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在整个抢救过程中,要持续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皮肤颜色、尿量等变化,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抢救措施。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其各器官功能衰退,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性与年轻人不同,更要密切关注其生命体征的细微变化;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患有心脏病的患者,在抢救过程中心血管系统的变化需要更加精准的监测和调控。
后续观察与护理
患者病情稳定后,仍需继续观察24-48小时,因为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的迟发表现。要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保证患者充分休息,饮食方面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同时,要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告知患者及家属其对青霉素过敏的情况,使其今后就医时要主动告知医生自己的青霉素过敏史,避免再次使用青霉素类药物及结构相似的抗生素,防止再次发生过敏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