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抢救原则
立即停止使用青霉素并脱离过敏原
一旦怀疑或确诊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应立刻停止继续使用青霉素类药物,使患者迅速脱离可能存在青霉素过敏原的环境。这是因为持续接触过敏原会导致过敏反应进一步加重,及时阻断过敏原接触是抢救的首要步骤,无论患者处于何种场景,如正在静脉滴注青霉素时,需立即关闭输液器;若为肌肉注射途径给药,应停止注射操作等。
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给氧
1.清理呼吸道:将患者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对于有呕吐情况的患者,要及时清除口腔内的呕吐物等分泌物。
2.给氧:立即给予吸氧,根据患者缺氧情况调整氧流量,一般可给予鼻导管吸氧,氧流量为2-5L/min;若患者呼吸困难明显,可给予面罩吸氧,氧流量适当加大。过敏性休克时,机体处于缺氧状态,及时纠正缺氧是重要的抢救措施,通过给氧可以改善组织缺氧状况,维持重要脏器的基本功能。
肾上腺素的应用
肾上腺素是抢救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物。立即皮下或肌内注射0.1%肾上腺素0.5-1ml,小儿剂量可适当减少,但不低于0.3ml。如症状不缓解,可每隔15-30分钟重复注射一次。肾上腺素能通过激动α受体,收缩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激动β受体,改善心功能,缓解支气管痉挛,减少过敏介质释放,从而迅速缓解过敏性休克的症状。
建立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
快速建立静脉通道,给予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注射液快速静脉滴注,以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引起的组织低灌注和缺氧状态。成人一般可快速静脉滴注500-1000ml液体,小儿根据体重按10-20ml/kg给予补液,但需密切观察患者的心肺功能情况,防止补液过快过多导致急性肺水肿等并发症。对于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补液速度和补液量需更加谨慎评估,避免加重心脏负担。
应用糖皮质激素
可静脉滴注地塞米松5-10mg或氢化可的松100-200mg加入葡萄糖注射液中。糖皮质激素具有抗过敏、抗炎、抗休克的作用,能减轻过敏反应引起的炎症介质释放和组织损伤,可通过抑制免疫反应等多种机制来缓解过敏性休克的症状,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重要作用。
抗组胺药物的使用
可肌内或静脉注射异丙嗪25-50mg等抗组胺药物。抗组胺药物能竞争性阻断组胺H1受体,减轻组胺引起的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等过敏症状,辅助缓解过敏性休克的相关表现。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神志等,每5-10分钟监测一次并记录。同时观察患者皮肤色泽、尿量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生理功能尚未发育完全,病情变化可能更为迅速,需更加频繁细致地观察。例如,儿童的血压、心率等指标在休克状态下变化可能较成人更为敏感,要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调整抢救措施。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在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抢救中,要特别注意药物剂量的准确计算。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物等的剂量需严格按照儿童体重等进行精确调整。同时,儿童的气道相对狭窄,在保持呼吸道通畅方面要更加小心操作,防止因操作不当加重气道梗阻。由于儿童的血容量相对较少,补液时要注意速度和量的把控,避免发生循环超负荷等情况。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多伴有心、肺、肾等重要脏器的基础疾病。在抢救过程中,要更加关注其心功能情况,补液时需缓慢进行,避免快速大量补液加重心脏负担,诱发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对于老年患者使用肾上腺素等药物时,要密切监测血压、心率的变化,因为老年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可能与年轻患者不同,容易出现血压波动过大等情况。同时,老年患者的皮肤感觉相对迟钝,在观察皮肤色泽等方面可能不如年轻患者敏感,需要医护人员更加细致地观察其他生命体征变化来判断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