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抢救措施是什么?
立即停用青霉素并移至通风良好处
一旦怀疑或确诊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应立刻停止使用青霉素类药物,将患者转移到通风状况良好的区域,以保证患者能有充足的新鲜空气供应,避免因持续接触过敏原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转移过程中的安全,防止碰撞等意外发生;老年患者可能身体机能相对较弱,转移时动作需轻柔缓慢。
确保气道通畅与呼吸支持
清理口腔异物:迅速检查患者口腔,若有呕吐物、分泌物等要及时清除,防止气道堵塞。儿童患者由于吞咽功能和气道保护机制相对不完善,更要密切观察口腔情况,及时清理。
给氧:立即给予吸氧,氧流量一般为5-10L/min。通过吸氧来纠正缺氧状态,改善患者的缺氧表现。对于有基础肺部疾病的患者,如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可能需要根据其基础情况适当调整吸氧浓度,但一般先从较高流量开始保证氧供。
建立人工气道:若患者出现严重呼吸困难、气道梗阻不能缓解,应及时建立人工气道,如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等。儿童患者建立人工气道时要特别注意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选择合适的导管型号等;老年患者可能存在颈椎等方面的潜在问题,操作时需更加谨慎。
肾上腺素注射
立即皮下或肌内注射肾上腺素0.5-1mg,儿童患者按体重计算剂量,一般为0.01mg/kg。肾上腺素是抢救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物,它可以通过激动α受体,收缩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激动β受体,改善心功能,缓解支气管痉挛,减少过敏介质释放。对于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如老年冠心病患者,使用肾上腺素时要密切监测心电图等变化,因为肾上腺素可能会引起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
液体复苏与血管活性药物应用
快速补液:立即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补充生理盐水或林格氏液等晶体液,首剂可快速输入10-20ml/kg,儿童患者根据体重计算,目的是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引起的组织低灌注和低血压。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补液速度和补液量,避免过快过多补液导致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儿童患者则要严格按照体重计算补液量,防止补液不当。
血管活性药物:若补液后血压仍不回升,可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等。多巴胺可以根据患者血压情况调整剂量,一般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以达到升高血压的目的。对于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多巴胺时要注意其对肾功能的影响,同时要密切监测尿量等指标。
抗过敏药物应用
可使用氢化可的松100-300mg静脉滴注,或地塞米松5-10mg静脉推注。抗过敏药物可以减轻过敏反应引起的炎症介质释放等病理过程。对于儿童患者,使用激素时要考虑到其生长发育的影响,尽量选择合适的剂型和剂量;老年患者可能存在肝肾功能减退,要注意药物的代谢和排泄情况,调整药物剂量。
病情监测与后续处理
生命体征监测: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变化。对于儿童患者,要经常观察其精神反应等情况;老年患者要关注其基础疾病的变化情况,如是否有新的心律失常等出现。
进一步处理:经过初步抢救病情稳定后,要进一步评估患者的情况,查找可能的过敏相关因素等,同时要将患者转运至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进一步观察和治疗,防止病情反复。对于曾经有过青霉素过敏史的患者,再次接触青霉素类药物时发生过敏性休克的风险更高,在后续就医过程中要提前告知医生过敏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