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吐又拉稀怎么回事

一、感染性因素
(一)病毒感染
1.轮状病毒:是婴幼儿腹泻的常见病原体,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多见于6-24个月的婴幼儿,常引起秋季腹泻。除了腹泻,还常伴有呕吐,大便多为水样或蛋花汤样,无脓血。全球每年有大量婴幼儿因轮状病毒感染就医,研究显示轮状病毒感染后平均病程约为7天左右。
2.诺如病毒:可在人群密集场所引起暴发流行,全年均可发生,冬季高发。各年龄段人群均可感染,以成人和学龄儿童多见。感染后主要症状为呕吐和腹泻,呕吐常为首发症状,腹泻为稀水便或水样便,病程一般较短,多数为2-3天,但儿童可能恢复时间相对成人稍长些,尤其是小年龄儿童,需注意补液防止脱水。
(二)细菌感染
1.大肠杆菌:某些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可引起腹泻,如产毒性大肠杆菌。常通过污染食物和水传播,儿童和成人都可感染。除腹泻、呕吐外,严重者可能出现发热、腹痛等症状,大便可为黏液脓血便,其引起的腹泻病程长短因感染菌株及个体差异而异,一般积极治疗后可在1-2周内恢复,但婴幼儿尤其是低龄婴儿感染后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防止出现脱水等严重并发症。
2.沙门菌:通过食用被污染的禽肉、蛋类等食物感染。患者可出现发热、呕吐、腹泻等症状,大便多为水样便或带黏液脓血,不同年龄人群感染后的表现有所不同,儿童感染后可能胃肠道症状更明显,且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感染后更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需要及时处理。
二、非感染性因素
(一)饮食因素
1.食物中毒:食用了被细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或食用了含有毒物质的食物,如毒蘑菇、未煮熟的四季豆等。可迅速出现呕吐、腹泻症状,呕吐往往较剧烈,腹泻次数较多,根据中毒物质不同,症状出现时间和严重程度也不同,儿童误食后由于其代谢和解毒功能相对较弱,病情可能进展更快,需要紧急处理。
2.食物过敏:对某些食物过敏的人群,进食后可出现过敏反应,其中胃肠道过敏表现为呕吐、腹泻,还可能伴有皮疹、瘙痒等其他过敏症状。不同年龄人群食物过敏的好发食物不同,婴幼儿常见的过敏食物有牛奶、鸡蛋等,儿童可能对花生、坚果等过敏,食物过敏后需要立即停止食用过敏食物,并根据过敏严重程度进行相应处理,小年龄儿童过敏反应可能更严重,需密切观察。
(二)其他因素
1.腹部着凉:尤其是儿童,腹部保暖不当,寒冷刺激可引起胃肠道蠕动加快,导致呕吐、腹泻。儿童的腹壁较薄,对寒冷更敏感,腹部着凉后容易出现这种情况,一般通过保暖等非药物干预措施可能缓解症状,但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也需要就医处理。
2.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可能引起胃肠道反应,如抗生素,长期或不规范使用抗生素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引起腹泻,同时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不同年龄人群对药物副作用的耐受和表现不同,儿童在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时更需关注胃肠道反应,若出现又吐又拉稀情况,需考虑药物副作用可能,必要时调整用药。
3.乳糖不耐受:由于体内乳糖酶缺乏,不能完全消化分解母乳或牛乳中的乳糖,多见于婴幼儿。进食含乳糖的食物后,可出现腹泻、腹胀、呕吐等症状,一般停止或减少乳糖摄入后症状可缓解。不同年龄段乳糖不耐受的表现有差异,婴幼儿乳糖不耐受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需要通过调整饮食来管理,如选择无乳糖或低乳糖配方奶等。
4.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虽然相对少见,但也可能影响胃肠道功能,导致呕吐、腹泻等症状。不同年龄人群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胃肠道症状的表现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可能除了胃肠道症状外,还会有生长发育迟缓等表现,需要结合内分泌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