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力下降是什么引起

一、听力下降的原因
1.传导性听力下降原因
外耳道堵塞:耵聍栓塞是常见原因,耵聍腺分泌的耵聍过多且排出受阻,在外耳道堆积,影响声音传导。研究表明,约20%的外耳道堵塞相关听力下降由耵聍栓塞引起。外耳道异物也会导致堵塞,多见于儿童,儿童好奇心强,可能将小珠子、豆类等塞入耳道。
中耳病变:中耳炎较为常见,急性中耳炎多由上呼吸道感染蔓延引起,细菌或病毒感染中耳腔,导致中耳黏膜充血、肿胀,影响声音传导。慢性中耳炎长期炎症刺激,可导致鼓膜穿孔、听小骨破坏等,进一步加重听力下降。中耳胆脂瘤是一种非真性肿瘤,胆脂瘤会不断扩大,破坏中耳结构,引起听力下降,发病率约占中耳疾病的5%10%。
2.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原因
噪音暴露:长期处于高分贝环境,如工厂车间、建筑工地等,高强度的声音刺激会损伤内耳毛细胞。一般认为,持续暴露在85分贝以上环境中,就可能对听力造成损害。研究显示,在噪音环境工作10年以上人群,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发生率高达30%50%。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具有耳毒性,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庆大霉素、链霉素等),会损害内耳毛细胞和听神经。据统计,因药物导致的听力下降约占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的10%20%。抗肿瘤药物顺铂等也可能引起听力损害,通常在用药过程中或用药后逐渐出现。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听觉系统会发生退行性变,即老年性聋。这是由于内耳毛细胞逐渐减少、听神经功能衰退等原因导致。65岁以上老年人中,约30%50%存在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且听力下降程度与年龄增长呈正相关。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中占一定比例,约50%的先天性听力下降由遗传因素引起。常见的遗传方式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等。一些特定基因突变可导致内耳发育异常或听觉功能障碍。
疾病因素:某些全身性疾病可影响听力,如糖尿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害内耳微血管和神经,导致听力下降。糖尿病患者听力下降发生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23倍。高血压会引起内耳血管痉挛、硬化,影响内耳血液供应,进而导致听力损害。另外,梅尼埃病可引起膜迷路积水,导致发作性眩晕、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
3.混合性听力下降原因:同时存在传导性和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的因素,如中耳炎长期不愈,炎症累及内耳,在中耳传导功能障碍基础上,又出现内耳感音神经功能受损。
二、特殊人群提示
1.儿童: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家长需密切关注孩子听力及语言发育情况。若发现孩子对声音反应不灵敏、说话延迟等,应及时就医检查。因儿童听觉系统处于发育阶段,用药需谨慎,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若患中耳炎,应积极治疗,防止影响听力发育。
2.老年人:老年人听力下降多为渐进性,常因未及时察觉而延误干预。家人应关注老人日常交流情况,如经常要求重复说话内容等,及时带老人进行听力检查。佩戴助听器等辅助设备时,需有耐心适应过程,且要定期维护设备。
3.孕妇:孕期某些疾病或用药可能影响胎儿听力发育。孕妇应做好孕期保健,避免感染风疹病毒等,以免导致胎儿先天性听力下降。用药需严格遵医嘱,防止使用耳毒性药物。
4.从事特殊职业人群:如机场地勤人员、摇滚乐队成员等长期处于噪音环境者,应加强听力保护,佩戴耳塞、耳罩等防护用品,定期进行听力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听力下降并采取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