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喉总觉得有异物感

一、可能的原因及相关机制
(一)咽喉部局部病变
1.慢性咽炎:
-病因机制:多由急性咽炎反复发作、各种鼻病及呼吸道慢性炎症等长期刺激所致。咽部黏膜、黏膜下及淋巴组织呈现慢性炎症改变,炎症刺激可使咽部感觉神经末梢敏感性增高,导致患者总觉得有异物感,通常病程较长,症状时轻时重。例如,长期吸烟的人群,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刺激咽部,容易引发慢性咽炎,出现咽喉异物感等症状。
-年龄性别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但长期用嗓的职业人群(如教师等)发病率相对较高。
2.扁桃体结石:
-病因机制:扁桃体隐窝内长期阻塞,导致分泌物引流不畅,钙、镁等无机盐沉积形成结石。结石刺激扁桃体隐窝上皮及神经末梢,可引起咽喉异物感,有时还可伴有口臭、咳嗽等症状。多见于青少年及成年人,男性和女性发病概率无显著差异,但口腔卫生状况差的人群更易发生。
3.会厌囊肿:
-病因机制:会厌黏膜的黏液腺管受阻,导致黏液潴留形成囊肿。较小的会厌囊肿可能无明显症状,较大的囊肿可阻塞咽喉,引起异物感,若囊肿继发感染,还可出现疼痛等症状。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无明显性别倾向,但有咽喉部慢性炎症病史的人群相对更易出现会厌囊肿。
(二)全身性疾病
1.胃食管反流病:
-病因机制:胃酸和其他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甚至到达咽喉部,刺激咽喉黏膜,引起异物感等不适。其发生与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胃酸分泌过多等因素有关。肥胖、妊娠、长期饮酒等人群易患胃食管反流病,进而出现咽喉异物感症状,且症状常在进食后、平卧时加重。
-年龄性别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女性在妊娠期间由于激素变化等因素,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率可能会增加。
2.甲状腺疾病:
-病因机制:如甲状腺肿大,肿大的甲状腺可能压迫咽喉部,导致异物感。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等疾病也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等机制影响咽喉部感觉,引起异物感。甲状腺疾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相对高于男性,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尤其是30-50岁人群较为常见。
(三)精神心理因素
1.神经衰弱:
-病因机制:长期的精神紧张、压力过大等可导致神经衰弱,患者可出现咽喉异物感等躯体化症状,同时常伴有失眠、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多见于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压力下的人群,年龄上无明显特定范围,男性和女性均可发病,但长期精神高度紧张的人群更易受影响。
2.癔症:
-病因机制:多在精神因素作用下发病,患者可表现出咽喉异物感等躯体症状,症状具有夸张、易受暗示等特点。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女性相对男性更易患癔症相关的咽喉异物感症状,往往在有明显精神刺激事件后发作。
二、相关检查
(一)体格检查
1.咽喉部检查:
-用间接喉镜或纤维喉镜检查咽喉部黏膜情况,观察是否有充血、肿胀、新生物、扁桃体结石等。例如,间接喉镜检查可初步查看咽部黏膜颜色、扁桃体形态等;纤维喉镜检查能更清晰地观察喉部及下咽部位,对于发现微小病变更有优势。
-检查时要注意患者的配合情况,对于儿童可能需要在适当安抚后进行检查,避免因不配合导致检查不全面。
2.颈部检查:
-检查颈部有无肿胀、包块等,尤其是甲状腺部位,通过触诊了解甲状腺大小、质地等情况,判断是否存在甲状腺肿大等异常,以排查甲状腺疾病导致咽喉异物感的可能。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了解患者有无感染等情况,若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可能存在炎症反应。对于儿童患者,血常规检查尤为重要,可帮助判断是否有细菌或病毒感染导致咽喉部炎症引起异物感。
2.甲状腺功能检查:
-包括甲状腺激素(T3、T4、TSH等)水平检测,以排查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等疾病。女性在孕期或有甲状腺疾病家族史等情况下,更应重视甲状腺功能检查。
3.胃食管反流相关检查:
-如24小时食管pH监测,可明确有无胃酸反流情况,对于怀疑胃食管反流病导致咽喉异物感的患者有重要诊断价值。
(三)影像学检查
1.颈部超声:
-观察甲状腺、颈部淋巴结等情况,对于甲状腺肿大、颈部淋巴结异常等可提供影像学依据。儿童进行颈部超声检查时,要注意控制超声检查的时间和强度,避免不必要的辐射影响。
2.喉镜检查:
-纤维喉镜或电子喉镜检查可更清晰地观察咽喉部细微结构,对于发现早期病变如微小的会厌囊肿、早期咽喉部肿瘤等有重要意义。对于儿童,可选择合适的小儿纤维喉镜进行检查,操作时要轻柔,减少对儿童咽喉部的刺激。
三、非药物干预措施及适用情况
(一)生活方式调整
1.饮食调整:
-对于胃食管反流病相关咽喉异物感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咖啡、巧克力等,这些食物可刺激胃酸分泌,加重反流。建议少食多餐,避免过饱,睡前3小时不宜进食。儿童患者要注意饮食的营养均衡,避免给儿童食用过多刺激性食物,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对于慢性咽炎患者,要避免饮酒,减少对咽喉的刺激,同时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如橙子、菠菜等,有助于维持咽喉黏膜的健康。
2.口腔卫生维护:
-保持口腔清洁,早晚正确刷牙,饭后漱口。对于有扁桃体结石风险的人群,良好的口腔卫生有助于减少扁桃体隐窝内细菌等的滋生,降低扁桃体结石的发生风险。儿童患者要在家长帮助下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选择适合儿童的牙膏和牙刷。
(二)呼吸训练
1.腹式呼吸:
-通过腹式呼吸训练可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对于精神心理因素相关的咽喉异物感可能有一定缓解作用。具体方法是患者平卧或坐位,一手放在腹部,一手放在胸部,吸气时腹部隆起,胸部尽量不动,呼气时腹部凹陷,每分钟呼吸7-8次,每次训练10-15分钟,每天可进行数次。儿童患者进行腹式呼吸训练时,家长可在旁引导,帮助儿童掌握呼吸节奏。
2.缩唇呼吸:
-缩唇呼吸可增加气道内压力,防止小气道过早塌陷,改善呼吸功能,对于有呼吸系统基础疾病导致咽喉异物感的患者可能有帮助。方法是患者闭嘴经鼻吸气,然后缩唇缓慢呼气,呼气时间是吸气时间的2倍左右。儿童患者进行缩唇呼吸训练时要注意循序渐进,根据儿童的耐受程度调整呼吸节奏。
(三)心理调节
1.放松训练:
-对于精神心理因素导致咽喉异物感的患者,可进行放松训练,如渐进性肌肉松弛法。让患者依次紧张和放松全身肌肉群,从脚部开始,逐渐向上至头部,每次训练15-20分钟,每天1-2次。儿童患者可通过游戏化的方式进行简单的放松训练,如引导儿童想象自己在美丽的花园中放松等。
2.认知行为疗法:
-帮助患者改变不合理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对于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状态的人群,引导其正确看待工作压力,调整心态。儿童患者若因精神心理因素出现咽喉异物感,家长要关注儿童的情绪变化,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通过游戏、沟通等方式进行心理疏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