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腰间盘突出,有些疼痛

一、腰间盘突出伴疼痛的原因
腰间盘突出是由于腰椎间盘的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发生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脊神经根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长期不良姿势,如久坐、久站、弯腰搬重物等,会增加椎间盘压力,加速退变和损伤,是常见诱发因素。不同年龄段人群中,中老年人因椎间盘自然退变,发病风险相对较高;年轻人若长期维持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伏案工作、过度腰部负重运动等,也易发病。从性别来看,从事体力劳动较多的男性,因腰部承受压力较大,发病率可能略高于女性。
二、腰间盘突出伴疼痛的症状表现
除腰部疼痛外,还可能出现下肢放射性疼痛,多从臀部开始,沿大腿后侧、小腿外侧至足跟或足背。部分患者会有下肢麻木感,这是由于神经受压导致感觉异常。病情严重时,可能影响腰部活动,出现腰部僵硬、活动受限,站立、行走困难等情况。不同个体症状表现可能存在差异,例如,老年人因腰椎骨质增生等合并问题,疼痛可能更为复杂且顽固;年轻人若突出程度较轻,可能早期仅表现为间歇性腰部隐痛。
三、腰间盘突出伴疼痛的检查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等,判断神经根是否受压。例如直腿抬高试验,患者仰卧,双腿伸直,检查者将患者下肢伸直抬高,若在60°以内即出现下肢放射性疼痛,则为阳性,提示可能存在腰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
2.影像学检查:X线可观察腰椎的生理曲度、椎间隙是否狭窄等,但无法直接显示椎间盘突出情况;CT能清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等,对诊断有重要意义;MRI能更全面地观察椎间盘、脊髓、神经根等结构,对软组织分辨率高,有助于明确诊断及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四、腰间盘突出伴疼痛的治疗方法
1.保守治疗:
卧床休息:急性期应尽量多卧床休息,减少腰部活动,以减轻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缓解疼痛。建议选择硬板床,休息时间根据病情而定,一般需持续数天至数周。不同年龄段患者卧床休息的耐受性不同,老年人可能因身体机能下降,长时间卧床易出现褥疮、肺部感染等并发症,需加强护理;年轻人则可能因难以坚持长时间卧床,影响治疗效果,需做好心理疏导。
物理治疗:热敷可促进腰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按摩能调整脊柱关节位置,缓解肌肉紧张,但按摩需由专业人员操作,避免因手法不当加重病情;牵引通过拉开椎间隙,减轻椎间盘压力,对部分患者有效。
药物治疗:布洛芬,具有解热、镇痛、抗炎作用,可缓解腰间盘突出引起的疼痛;甲钴胺,能营养神经,改善神经功能,减轻下肢麻木等神经受压症状。
2.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病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椎间孔镜手术,通过微创方式摘除突出的椎间盘,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传统开放性手术适用于病情复杂、突出较大或伴有腰椎不稳等情况,但创伤相对较大,恢复时间较长。手术治疗需综合考虑患者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老年人因心肺功能、身体恢复能力较差,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谨慎评估。
五、腰间盘突出伴疼痛的康复与护理
1.康复锻炼:症状缓解后,可进行适当康复锻炼。如小飞燕动作,患者俯卧在床上,双臂放于身体两侧,双腿伸直,然后将头、上肢和下肢用力向上抬起,离开床面,形似飞燕,每次保持数秒后放松,重复多次。此锻炼可增强腰部肌肉力量,维持腰椎稳定性。不同年龄段患者锻炼强度应有所调整,年轻人可适当增加锻炼频率和强度,老年人则需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
2.生活护理:保持正确坐姿,腰部挺直,膝盖与臀部保持同一水平线,避免弯腰驼背;站立时双脚微微分开,使身体重心均匀分布。避免长时间弯腰劳作,如需弯腰,尽量屈膝下蹲,减少腰部压力。选择合适的床垫,以维持脊柱正常生理曲度。
六、特殊人群提示
1.老年人:因身体机能衰退,除易出现卧床并发症外,药物代谢能力也相对较弱。在使用药物治疗时,需密切关注药物不良反应,如布洛芬可能对胃肠道有刺激,老年人胃肠道功能本身较弱,更易出现胃痛、胃胀等不适,必要时可联合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同时,康复锻炼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因锻炼不当导致骨折等意外。
2.孕妇:孕期腰部负担加重,腰间盘突出可能会使疼痛症状更明显。此时不建议使用药物治疗,以免影响胎儿发育。应尽量多休息,可采用局部热敷等温和物理方法缓解疼痛。日常活动中,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起身、坐下时动作要缓慢,减轻腰部压力。产后随着身体恢复,可在医生指导下逐渐进行康复锻炼。
3.儿童及青少年:该年龄段腰间盘突出相对少见,但长期不良姿势也可能诱发。若出现腰部疼痛,应及时就医检查,避免误诊漏诊。治疗以保守治疗为主,尽量避免使用药物,可通过纠正不良姿势、适当腰部锻炼等促进恢复。家长要关注孩子日常行为习惯,监督其保持正确坐姿、站姿,控制学习、娱乐时间,避免长时间久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