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背部肩胛骨下方疼痛

一、后背部肩胛骨下方疼痛的常见原因
(一)肌肉骨骼因素
1.姿势不良
-年龄与性别影响:各年龄段人群均可能因姿势不良导致,尤其长期伏案工作的人群(包括不同年龄的上班族、学生等),女性可能因特殊的体型和日常活动习惯相对更易出现。例如长时间低头看手机、电脑,身体处于含胸驼背姿势时,肩胛骨周围的肌肉,如斜方肌、菱形肌等会长期处于紧张状态,随着时间推移,肌肉容易疲劳、痉挛,引发疼痛。
-生活方式关联: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会加重姿势不良的影响,使肩胛骨下方肌肉力量不平衡,导致疼痛发生。
2.肌肉拉伤或劳损
-年龄差异:年轻人可能因运动过度等原因导致肌肉拉伤,如剧烈运动时突然的扭转、过度伸展等动作;中老年人则多因长期慢性劳损,如反复进行上肢劳动等引起肌肉劳损。
-性别特点:男性如果从事体力劳动,发生肌肉拉伤或劳损的概率相对较高;女性在进行一些不恰当的运动锻炼时也可能出现此类情况。比如女性在进行力量训练时姿势不正确,容易造成肩胛骨下方肌肉劳损。
3.肩周炎
-年龄因素:好发于50岁左右人群,即所谓的“五十肩”,但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与长期不良姿势等因素有关。
-性别差异:女性发病率相对略高,可能与激素水平等因素有一定关联,同时女性在更年期前后激素变化也可能增加肩周炎的发病风险,进而导致肩胛骨下方疼痛。
4.颈椎病
-年龄方面:随着年龄增长,颈椎间盘退变等问题逐渐凸显,中老年人颈椎病发生率较高,但年轻人长期低头等不良习惯也会加速颈椎退变,引发颈椎病相关的肩胛骨下方疼痛。
-性别影响:在长期伏案工作的人群中,男女发病率无明显绝对差异,但女性如果颈部肌肉相对较弱等因素可能会在同样的颈椎退变情况下更易出现疼痛症状。颈椎病时,颈椎病变刺激神经,可导致肩胛骨下方放射性疼痛。
(二)脊柱问题
1.脊柱侧弯
-年龄阶段:青少年期是脊柱侧弯的高发年龄段,与生长发育等因素有关,此时脊柱的生长不平衡容易导致侧弯,进而引起肩胛骨下方疼痛。
-性别特点:女性脊柱侧弯的发病率相对略高一些,可能与青春期女性激素变化等对骨骼发育的影响有关。脊柱侧弯会使肩胛骨周围的力学结构改变,导致疼痛。
2.椎间盘突出
-年龄因素:中老年人椎间盘退变明显,是椎间盘突出的高发人群,但年轻人因外伤等因素也可能出现椎间盘突出。例如年轻人腰部或颈部的急性外伤可能引发椎间盘突出,刺激周围组织导致肩胛骨下方疼痛。
-性别关联:一般无明显性别绝对差异,但不同性别在从事不同职业等情况下,外伤等因素的发生率不同,可能间接影响椎间盘突出的发病及相关疼痛情况。
二、后背部肩胛骨下方疼痛的评估方法
(一)病史采集
1.疼痛特点
-询问疼痛性质:了解是酸痛、刺痛、胀痛还是放射性痛等。例如肌肉劳损多为酸痛,神经受压多为放射性痛。
-疼痛程度:通过询问患者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来大致评估,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痛,了解患者疼痛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程度。
-发作时间:是持续性疼痛还是间歇性疼痛,间歇性疼痛发作的频率等。
2.相关诱因
-询问患者疼痛是否与特定姿势、活动有关,如是否在特定体位时疼痛加重或缓解等。
-了解患者既往是否有相关疾病史,如既往有无颈椎病、肩周炎等病史,对评估当前肩胛骨下方疼痛的原因有重要参考价值。
-年龄相关病史:青少年要询问生长发育情况等,中老年人要询问既往脊柱、关节等方面的病史。
-性别相关情况:女性要询问月经周期、妊娠分娩等情况,因为妊娠可能会对脊柱等产生影响,进而与肩胛骨下方疼痛相关。
(二)体格检查
1.肌肉检查
-检查肩胛骨下方肌肉的紧张度、有无压痛、肌肉力量等。例如触摸斜方肌、菱形肌等部位,判断是否有紧张、硬结、压痛等情况,通过让患者做相关肌肉收缩动作来评估肌肉力量。
-不同年龄检查差异:儿童和青少年检查时要注意手法轻柔,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惊吓或损伤;中老年人检查时要考虑其关节活动度等可能受限的情况,调整检查力度和方式。
-性别检查注意点:女性检查时要注意尊重隐私,尤其是在涉及胸部等相关检查时,同时女性乳腺等情况可能与疼痛有混淆,要注意鉴别。
2.脊柱检查
-检查脊柱的外观、活动度等。观察脊柱有无侧弯、畸形等,检查脊柱各方向的活动范围,如前屈、后伸、侧弯、旋转等活动时是否引发疼痛或活动受限。
-年龄相关脊柱特点:青少年脊柱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检查时要关注脊柱生长情况;老年人脊柱退变明显,检查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加重脊柱损伤。
-性别差异在脊柱检查中的体现:女性在妊娠后脊柱可能会有一定改变,检查时要考虑这一因素,与脊柱本身病变导致的疼痛相鉴别。
3.神经系统检查
-检查上肢的感觉、肌力、反射等情况,判断是否有神经受压情况。例如检查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反射等,评估神经传导情况。
-不同年龄神经特点: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检查时要依据儿童特点进行;老年人神经系统退变可能影响检查结果的判断,要结合其整体健康状况综合分析。
-性别与神经检查关联:女性在更年期等激素变化时期,神经系统可能会有一些微妙变化,在神经检查时要考虑这些因素对结果判断的影响。
三、后背部肩胛骨下方疼痛的非药物干预措施
(一)姿势纠正
1.日常姿势调整
-不同年龄人群:青少年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坐姿、站姿,写字、看书时保持眼睛与书本适当距离,避免弯腰驼背;成年人尤其是长期伏案工作者,要定时改变姿势,每工作30-40分钟就起身活动一下,伸展上肢和颈部,保持脊柱正直;老年人要注意行走、坐立的正确姿势,避免脊柱侧弯等加重。
-性别相关:女性在日常活动中要特别注意保持良好姿势,尤其是在穿着高跟鞋等情况下,更要注意维持身体平衡和正确姿势,减少对肩胛骨下方肌肉和脊柱的不良影响。可以通过使用手机支架等辅助工具减少低头看手机的时间,纠正不良姿势。
2.康复训练
-肌肉拉伸训练:
-斜方肌拉伸:站立或坐姿,一只手绕过头部,将头向同侧牵拉,保持15-30秒,然后换另一侧。青少年进行拉伸训练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度拉伸造成损伤;老年人拉伸时动作要缓慢轻柔。女性在进行拉伸时可根据自身肌肉柔韧性适当调整力度。
-菱形肌拉伸:双手在背后交叉,然后将双手尽量向上抬起,感受肩胛骨之间的拉伸,保持同样时间。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进行,但要根据自身情况控制幅度。
-强化肌肉训练:
-核心肌群训练:对于各年龄段人群都很重要,通过平板支撑等动作强化核心肌群,从而更好地维持脊柱稳定性,减轻肩胛骨下方肌肉压力。青少年进行平板支撑时要注意时间不宜过长,逐渐增加;老年人要选择合适的方式,如可从短时间支撑开始。女性在进行核心肌群训练时要注意结合自身身体状况,避免过度劳累。
-肩背部肌肉强化:如俯卧撑(适合青少年及身体状况较好的人群)、哑铃侧平举等动作,强化肩背部肌肉力量,平衡肌肉力量,缓解疼痛。但青少年进行俯卧撑等力量训练时要注意正确姿势,避免对骨骼生长造成不良影响;女性在选择哑铃重量等时要适中。
(二)物理治疗
1.热敷
-热敷方法:可以使用热毛巾、热水袋等进行热敷,温度一般控制在40-50℃,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
-不同人群注意事项:老年人皮肤感觉相对迟钝,要注意避免烫伤;糖尿病患者由于神经病变,对温度感知不敏感,热敷时更要严格控制温度和时间,防止烫伤导致严重后果;青少年热敷相对较安全,但也要注意不要过热。女性在月经期间热敷要注意温度和部位,避免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2.按摩
-按摩手法:可由专业人员进行肩胛骨下方肌肉的揉按、拿捏等手法,也可以自己进行适度的按摩,但力度要适中。专业按摩时要注意按摩师的手法规范。
-人群差异:儿童皮肤娇嫩,不建议进行按摩治疗;老年人肌肉萎缩等情况,按摩时手法要轻柔,避免损伤肌肉和骨骼;孕妇要避免对腹部及相关部位进行不当按摩,防止引起不良后果;女性在哺乳期等特殊时期按摩要谨慎,需遵循专业人员指导。
3.牵引治疗
-适用情况:对于颈椎病等导致的肩胛骨下方疼痛,在合适情况下可进行牵引治疗。
-不同人群牵引注意点:青少年牵引要严格控制牵引重量和力度,因为脊柱还在生长发育阶段;老年人牵引时要密切观察身体反应,由于老年人可能伴有骨质疏松等情况,牵引重量和时间要慎重选择;女性在妊娠、月经等特殊时期一般不建议进行牵引治疗,防止对身体产生不利影响。
四、后背部肩胛骨下方疼痛的就医建议
(一)需要及时就医的情况
1.疼痛剧烈且持续不缓解:如果后背部肩胛骨下方疼痛剧烈,经过休息等简单处理后仍持续超过24小时不缓解,要及时就医,可能提示有严重的肌肉损伤、脊柱病变等情况。
2.伴有神经症状:如出现上肢麻木、无力、放射性疼痛加重,甚至影响到肢体的精细运动等神经症状时,必须立即就医,因为这可能是神经受压严重的表现,需要及时明确诊断和治疗。
3.伴有其他严重症状:如果同时伴有发热、体重明显下降等全身症状时,也要尽快就医,排查是否有感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器质性病变导致的肩胛骨下方疼痛。
(二)就医时的检查项目
1.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以初步观察脊柱、肩胛骨等的骨骼结构情况,如是否有骨折、脊柱侧弯、骨质增生等情况。青少年进行X线检查要注意辐射影响,但病情需要时也要进行;老年人X线检查相对较常规,但要注意其骨骼退变等基础情况对结果的影响。
-CT检查:对于脊柱病变如椎间盘突出等情况能更清晰地显示病变细节,儿童进行CT检查要严格掌握适应证,避免不必要的辐射;女性在妊娠期要谨慎进行CT检查,需权衡利弊。
-MRI检查:对软组织如肌肉、椎间盘、神经等显示效果更好,能更准确地判断神经受压等情况,老年人、青少年等各年龄段人群均可进行,但孕妇要根据具体情况评估是否适合进行MRI检查。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排查是否有感染等情况,如有感染可能会引起局部炎症导致疼痛。不同年龄人群血常规指标正常范围略有差异,儿童的血常规指标与成人不同,医生会依据儿童的正常范围进行判断;女性在月经期间等生理性因素可能会影响血常规结果,要提前告知医生。
-血沉、C反应蛋白等:用于判断是否有炎症性病变,如关节炎、脊柱炎症等情况,老年人这些指标的变化可能与退行性病变有关,女性在某些特殊时期如更年期等也可能影响这些指标,医生会综合分析。














